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刘红伟

河南三门峡卢氏县东明镇东明二中刘红伟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首先要求写作者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同时要求写作者必须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具体的知识、词语、章法、写作技巧等等。当今社会的日益信息化、效率化,对作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作文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反映,对写作文很烦恼。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幅对联形容作文时的情景: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问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乐于表达。那么要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亲近生活、积累素材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面向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当然,作为教师,也要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融入生活,关注、思考生活,只有这样,教师的指导才是鲜活的、实在的,学生听起来才受用,感到有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学思想的严重偏差,许多老师都不提倡甚至反对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误了前程。同时,学生装因繁重的学业负担,被困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里,两耳难闻窗外事,往往孤陋寡闻,文思枯竭。在这样的环境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鼓励、引导他们走入社会、关注生活。师生一道在生活中做到多看,多听,多讲。“眼”要多看,电视,报刊,自然万象、社会百态都在眼中过、心中留。周末走出户外,看一点山水,感受一点风土人情,作一点观察、调查。“耳”要多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街谈巷语,不一而足,大脑中鲜活素材自然一天天增长。“口”要常开,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在沟通与交流中整合素材,使生活素材在头脑中有序、生根,慢慢生长,以到枝繁叶茂。

写文章就是写我们的生活,写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一个教师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就能正确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解读生活就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写好作文基础,培养写作兴趣的关键之处。

二、引进问题、激活思维

不难想象,人们在处理一件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有问题,就要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的是一系列思维活动。语文课堂引进问题意识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作文指导也是这样,学生的心中一旦建立起问题意识,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就明显得到拓展,视角独特且宽广,他们更能够捕捉事物的特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要学生能写出这些丰富而生动的内容,首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引进问题意识后,思维会很自然地被激发,用心去感受、思考生活。在进行各项写作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局限于已形成的认识。要多提出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往往有多面性,我们的思考应多角度求新求深。在写作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首先要考量自己:我要求学生做的,我自己是否深谙其中道理?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能否到位、可操作性强吗?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走到学生前面,对于生活、人生、社会多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有意识地、经常性地作思维训练,打破定势,进行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如通过何种途径、渠道,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不成功又如何去思考等。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我们的作文课应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因为“生活即作文”。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清楚写具体,不是让学生胡编乱造,也不是我们平时空喊的: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虽然有限,但他往往处于半睡眠状态,关键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激活他们的思维,引进问题意识不失为一招妙棋;学生通过碰到什么困难,自己想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途径怎样,自己是怎么做的,失败后又是怎样的?等一系列的问题过程,使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有效发展。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条理清楚,内容丰满。

三、找回真我、张扬个性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作文教学的真谛就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是人在言语上的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每个习作者都是有血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灿烂,抒发生活的个性体验,理直气壮的表现自我。诸如描绘我的童年梦想,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叙述我的本领技艺,书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诉说我的烦恼困惑,甚至表现我的气质风度等。而不能一味的进行模式化写作,有意无意扼制、扭曲学生个性,制约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去让学生写那些脱离自我、空洞俗套、虚伪矫情的文章。我们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打开套在学生头脑中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若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作文中也就会搜寻生活中或记忆里的朵朵触动心灵的浪花,其流畅的思维、飞扬的语言就会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取材,可纵谈历史,尽情评说,可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或把笔触伸向人的心灵世界,伸向人性的层面;或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响时代的强音。在语言方面,可大气磅礴,可婉约清丽。可诙谐幽默,亦可平实自然、不事雕琢。总而言之,作文教学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时代精神得到彰显,那么,呈现出的一定是万紫千红的春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记住,求真、求诚是作文之本。我们要教育学生真情为文,在作文的磨练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找回自我,张扬个性,让年轻的心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辉煌,让他们的作文灵动、鲜活起来。

四、认真讲评、热情鼓励。

学生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我的作文能从老师的嘴里念出来,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写评语的时候,多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使学生发扬优点。讲评时,不只注重写作文的尖子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中等生尤其是作文较差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被老师认可。所以,我们在讲评的时候,对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努力发现他们写得较好的,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加以肯定、表扬。对较差的习作存在的问题,拿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原因,让学生来出谋画策,看如何改进,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实践证明,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有用处。如果课堂时间不够,课后找本次作文较差的学生谈一谈,让他们直接从老师这里得到鼓励,同时也得到帮助,这又比单纯的文后评语效果要好。叶圣陶曾说过:“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必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泛愈好。”

当然,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们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其实作文并不是一大苦事,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作文就不再是件难事了。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点点滴滴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