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如何正确诵读

/ 2

学习语文如何正确诵读

王慧慧(江苏省如皋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摘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江苏卷)》中明确说明,古诗文阅读题的分值由过去的34分提高到37分。其中古诗鉴赏简答题从8分变为10分。现代文阅读从20分上升到23分;文科附加题中文言文阅读和名著阅读共计25分。现在不少学校都设置早读和晚读课,可见,大家都意识到诵读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什么是诵读、为什么诵读、如何有效地诵读,却是许多教师和学生均感茫然的区域。笔者认为,无法理解诵读的内涵以及不知道如何诵读,恰恰是教师诵读教学研究和实践步履维艰,学生不能承袭中国文化诵读传统的重要原因。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粗略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诵读;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093-01

一、准确了解诵读的内涵

何谓“诵读”?《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念(诗文);《汉语大辞典》中认为是:念,熟读,背诵。但这些都只是对“诵读”最浅层最通俗的解释,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学生的诵读能力是无法提高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注重语调、韵律,富有表现力,能够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认为“读”即为“籀”(zhòu),讽诵之义,即抽绎理解书的意义。因此,诵读应该能在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所以,诵读并不是简单的朗读和阅读,它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调气韵入手,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却又不像朗读那样富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总而言之,诵读是一种以恰当的言语形态,融入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它不仅是光得其声音,而且更重在“玩味”。作为教师,只有了解诵读的真正内涵,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升华学生的诵读素养。

二、正确选择诵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笔者和学生的实践证明,常见的诵读方法主要有熟读成诵法、理解背诵法、想象画面法等。

(1)熟读成诵法,学生通俗的称之为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得了。对于比较浅显、易背的诗文,这是最简易最便捷的方法,也是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比如说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赠汪伦》等。

(2)理解诵读法。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古人对此深有研究,如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诵读对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学时要将诵读和理解结合起来。

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中深深的思乡情绪,而且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余光中先生的特殊背景——余光中去台湾时才21岁“掉头一区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这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又与蒋捷相通,于是在文中他化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在异乡的惆怅,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与雨景交融一起。接着再让学生反复研读,尤其是作者引用的那些表现乡情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由此,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不禁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同时也体会和理解了作者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所以知识的理解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由学生去读、去悟。诵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却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的第二段,作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并不能单纯地讲解,而应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飞阁翔丹”、“鹤汀凫渚”等优美的画面,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滕王阁。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进行画面想象时不仅使得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荷塘月色》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想象画面法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种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学生们还自己另外归纳了“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

当然,正确诵读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作为教师和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准确、高效得识记。正如黑格尔所言,方法并不是外来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方法与其对象和内容并无不同。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诵读既是指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内容,更是一种阅读的方法、策略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