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微”起势,因材施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借“微”起势,因材施教

陈正卫

——例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陈正卫浙江省天台县街头镇中心小学317205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下,“微课”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效率。基于此背景,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课前运用微课,为自主化数学学习铺垫;课中运用微课,为自主化数学学习导航;课后运用微课,为自主化数学学习拓展”的辅助教学策略,希望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因材施教

中国教育如今已步入了4.0的时代。中国的第一代教育是以书本为关键,第二代教育是以教材为关键,第三代教育是以辅导为关键,而在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这三代教学载体显然和时代脱节了。受互联网的影响,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大幅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所采取的学习方式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适合人们的正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如今伴随着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微课”已经广泛地被推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微”起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课前运用“微课”——为自主化数学学习铺垫

对于翻转课堂而言,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在知识传递、课堂安排和教学活动方面的传统方法。倘若我们把翻转课堂看成是一出戏的话,那么“预习”就是学生为这出戏做的准备,有利于他们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要巧妙地利用“微课”的教学价值,为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1.利用“微课”,呈现学习重点

要帮助小学生实现高效率的自主学习,必须在他们学习数学时紧扣教材的重点展开自主学习活动。我们对“微课”的运用,是因为它是对教学关键的总结和提炼,突出了教学重点,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把课程内容进行了简化。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突出“微课”给学生带来的重点知识预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预习的效率,这将有利于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例如,在开展“0的认识”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预先在网上下载了一段“微课”,内容是“小猫钓鱼”。其中,利用“小猫钓鱼”的场景让学生亲眼观察了“0”是如何产生的,视频过程如下:起初在鱼缸中装有5条鱼,当小猫咪钓起一条鱼后,出现问题——鱼缸中剩几条鱼?接下来又是一个装有5条鱼的鱼缸,小猫咪钓了两条,那么还剩多少?以此类推,小猫咪分别从每个装有5条鱼的鱼缸中钓起3条鱼、4条鱼、5条鱼,问缸里还有几条鱼?通过这一问题的导入,把“0”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呈现在了小学生眼前,他们可以形成更直观的感受,弄清“0”是什么,最终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2.利用“微课”,突破学习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会有一部分知识学生无法快速地准确理解。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使得他们的思维水平还处于感性思维的层次。而数学中很多都是抽象性的知识,这自然就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形成了需要攻克的学习难点。而这部分知识,如果教师希望通过细致的讲解就让学生理解的话,是难以实现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这就要让学生对“微课”善加利用,来攻克数学学习的难关。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高”时,一般不会很快就掌握正确画出三角形高的方法。由于三角形形状的不同,小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是容易理解的,而有关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他们往往难以准确画出它们的三条高来。要解决这个难点,一位教师利用“微课”进行了突破,在学习该节内容前,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及画法》的视频在课前进行观看学习,从而在上课之前就对不同三角形的高有所认识。以这样的方式,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在上课中进行高效的学习活动,降低了掌握难点知识的难度。

二、课中运用“微课”——为自主化数学学习“导航”

尽管推行翻转课堂,但小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主要场所仍然是课堂,只是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与和合作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对“微课”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为学生的自主化数学学习“导航”。

1.利用“微课”,引导操作学习

小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一些实践操作的数学活动,有利于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微课”的重要教学作用,让它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从而推动数学学习的效率显著提高。

例如,一位教师通过“微课”的引导来辅助学生对“梯形的面积的计算”进行学习,给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学习的依据。当提出梯形面积的问题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来进行引导:“我们要知道梯形面积的求法,需要把梯形转换成什么形状才能得到呢?”这就给学生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思路,让他们明白可以利用形状转换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紧接着一位教师继续引导,让他们把在“微课”中看到的推导方法进行实践,完成之后再给他们提问:“梯形到平行四边形的转换其实不止这一种办法,你们能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出其他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吗?”

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梯形面积的计算层层深入,他们在自己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弄清楚了具体的推导过程,也加深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实现了高效的学习。

2.利用“微课”,引导合作学习

合作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并取得进步、走向成功。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很重视这一点,其中尤其提到要鼓励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小学生在数学课开始之前,通过“微课”对即将学习的新知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在翻转课堂上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成员相互间的交流和探讨下收获知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微课”对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意识。

例如,对于《平均数》这节知识,一位教师从“微课”中提炼了如下三个问题:(1)“平均数”的定义是什么?(2)“平均数”常用在什么地方?(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在给学生抛出这三个问题之后,再鼓励学生分组对“微课”进行观看,通过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找到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在这一小组活动里既进行了自主探究,也参与了合作交流,得出了平均数的定义、必要性和计算方法,实现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有效过渡。

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小组探究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合作意识,实现数学知识从零散到系统、整体的有效转化,帮助他们学会了合作探究的方式。

3.利用“微课”,引导探究学习

要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积极开展数学探究的活动。随着网络的发展,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有了更明显的实际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通过“微课”进行《三角形内角和》的辅助教学,小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概念。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探究,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如下: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验证方法”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先理清操作思路和步骤,再开始探究的具体过程,最终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正确性。

在这个活动里,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动手实现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这也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运用“微课”——为自主化数学学习“拓展”

“微课”除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中进行运用,还可以在课后发挥作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拓展学习的能力。所以对于“微课”的教学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不仅让它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还要服务于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利用“微课”,拓展生活实践

例如,在学生学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知识后,一位教师录制了题为《称面积》的“微课”,以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中“称面积”的方法,结合本节课上的新知识,把某个省份或者某座城市的面积“称”出来。这个课后作业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拓展学习,加深他们的理解。

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这种充满实践性质的课后任务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而言大有裨益,不仅能有所提高,还能深化对新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高效地完成数学学习。

2.利用“微课”,拓展生活应用

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再观看“微课”,可以实现对刚学的知识的有效回顾和巩固,在没有教师带领复习的情况下,同样能够满足自己对掌握知识的需要,实现在温习中提高的目的,也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学完成后的微课内容,一定要注意其深度和广度,要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目标,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把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地记忆在脑海中,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进步。

一位教师为了强化学生对方程的运用,通过“微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题,让他们能够随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对这节知识进行巩固。例如,有两杯盐水,它们的浓度分别为10%和40%,现把它们进行混合,得到了浓度为30%的盐水。如果我们继续在这杯盐水里加浓度为20%的盐水300克,其浓度就会降低到25%,试问最初浓度为40%的盐水有多少?这就是我提供给学生们的课后微课,以促使学生深化对方程求解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利用网络的教学优势,把课程内容融入到“微课”之中,促使小学生提高对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增加他们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黄悦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08)。

[2]谷传文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