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取消事业编制对青岛市某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山东省取消事业编制对青岛市某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范宏

范宏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33)

【摘要】目的: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都是改革中的难题,特别是针对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卫生行业人员主动辞职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经济理念正逐步渗透到原本属于“铁饭碗”的卫生行业。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淡化员工编制的意识,将新增人员实行纳入人员总量控制管理,由原来签订聘用合同(编制内人员)变为签订劳动合同,原事业编制自然减员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接下来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完善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取消事业编制;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340-02

目前,山东省医药卫生体质改革正在紧张的进行着,而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和难点。在目前的医药卫生体质改革下,医院间竞争的核心还是在于人才的竞争,医院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做好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创建一套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首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得以快速推进的保障[1]。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一所三甲级综合医院集团)依据新政提出淡化编制意识,将新增人员纳入人员总量控制管理,由原来签订聘用合同(编制内人员)变为签订劳动合同,对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三级人才管理的培养机制,对完善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探索新思路。

1.事业编制的由来和沿革

通常我们所说的事业编制以及事业单位,原则上讲都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衍生的。我国建国之后,将一些专门服务于社会或者科研的企业成立为“事业单位”,这其中就包含有公立医院以及学校等,这些“事业单位”为了能很好的将单位的岗位数与员工人数一一确定,提出在事业单位中实行事业编制,这些事业单位的财政由政府直接提供,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使得每一个编制的指标与具体的一个员工绑定在一起,从而演变成事业单位编制内员工的身份,编制内员工享受国家相关的政策待遇,包括养老保险以及医疗服务等,这些编制内员工身份也被视为“铁饭碗”[2]。

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的编制功能逐步减弱,这是因为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虽然政府对很多的事业单位在财政拨款上有所增加,但明显达不到事业单位的总支出。1990年后的几年里,事业单位中的编制内员工的身份面临着被取消的趋势。但是,直到2003年,政府加强了对事业单位事业编制的数量,并且在当时提出事业编制的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这也是2003年后,编内人员逐渐减少,编外人员逐渐增加的原因。然而,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进程非常缓慢,导致事业编制内外人员的待遇差异逐年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2.取消编制化管理

事业单位中的这种编制享受着“特权”。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金待遇均高于职工个人的养老金,根据2013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里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出,职工个人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3%,远低于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62%;不仅如此,事业单位编制内员工还不用上交养老保险金,如此不平衡的养老制度导致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与编制外员工的矛盾逐渐扩大,这是取消编制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3]。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初步提出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改革构想;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细化了事业单位的分类办法,将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三类;2012年开始全面推进绩效工资管理体制改革;到2014年国务院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要求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再到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改革渐次推进,走到如今,取消编制已经水到渠成。

2003年4月,青岛市作为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城市,开始探索一条新时代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之路。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摸索和探究,2014年10月,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得以全国性统一实施,自此,结束了机关事业单位在保险制度上的“特权”身份。2016年起,山东省发出“重磅”新政,公立医院新增招考人员全面取消事业编制,纳入人员总量控制范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有的事业编制实行自然减员。原本在很多人看来,事业单位就是铁饭碗,编制就是护身符。取消事业编制使一些认为只要考上就可以衣食无忧,不思进取,每天混着日子等待退休,丢失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没有了立足之地,聘任合同制时代的开启,即将终结事业单位这个铁饭碗。

3.取消事业编新政对我医院今后人力资源发展的分析和思考

据山东省公立医院事业编制的相关数据,编制内人员占比降到72.53%,新增人员实行纳入人员总量控制管理,编制外人员占比增加至25.32%,而我集团总职工人数2100余人,编内人员1300余人,占比为64.14%,2016年至今的纳入总量控制的人员为260人,占比为12.40%,编外人员近500人,占比23.46%,这与山东省事业单位编制内外人员占比相差不大。取消事业编制管理,用人由原来签订聘用合同(编制内人员)变为签订劳动合同,对签约双方的选择性加强,新政的实施激励事业单位中的每一个员工更加努力工作,紧跟我集团发展战略与目标,同时集团出台了三级人才培养机制,即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人才、市级学科带头人、集团学科骨干人才;对年轻的医疗人员制定了“三鹰计划”,即“雏鹰计划”、“雄鹰计划”、“苍鹰计划”,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目前,我集团拥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64人,我集团人才资源雄厚。先后成立了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周良辅院士工作站,积极开展“三优工程”及“十百千万”工程,建立国医大师工作室6个、引进类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工作室29个。2017年3月,岛城首家全国知名中医专家门诊—杏林苑开诊,包括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张学文教授及其专家团队、北京世纪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等全国各地近30位国家级、省级名中医陆续来诊,每周省级名医坐诊杏林苑,形成专家出诊常态化。

事业编制的取消推动了人才流动性的增加,同时也会倒逼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下图为我集团2010—2017年主动提出辞职人员的数据统计,我集团2010—2015年期间编制内人员解聘的人数是逐年上升的,直到2016年有所下降,仅2014年一年,由于我市入驻一家三甲级综合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分院),造成青岛市各大医院人员外流的高峰,随即我集团不得已调整相关政策及部分绩效指标,积极采取措施保留人才,减少人员流出。2015年以来,根据我集团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省市人才招聘政策,逐渐采取多样化灵活性招聘策略,对补充类招聘采取统一招考的形式;对紧缺急需岗位采取校园招聘等绿色通道;对高层次人才采取理论面试与技能面试双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各类人才的质量选拔。

4.展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取消事业编制是大势所趋,人员管理及薪酬政策逐渐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度。事业编制的取消,势必会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探究,比如合同制员工的职称发展问题、行政管理人员的两类兼岗问题、国家财政远不能支持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所需要的费用问题等。即便困难重重,也挡不住时代前进的脚步,变革、创新永远是历史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姚洪斌,李铁军,李媛媛.医改模式下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45(05):260-261.

[2]吴磊.医改模式下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9(11):144.

[3]庄宝玲,邱华巧,钱家强等.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5,23(01):52-55.

[4]朱小平.医改模式下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8(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