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和谐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农村学校和谐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王绍谦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一小学730084

一、改善和谐德育教育环境,建设和谐校园

1.校园的硬环境。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教学、科研、文化活动等必需的物质条件。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风格、绿化美化、自然风光及文化设施等。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它蕴含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即环境育人。

2.校园的软环境。包括校园的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1)校园的制度环境。校园的制度环境是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应遵守的规则,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校园的制度环境是属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校规、校纪、教学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学校成员的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2)校园的精神环境。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并带有本校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追求。它包括德育评价、道德风气、文化活动、政治信仰、道德观念、科学与民主意识及价值取向等,也是校园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使他们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优良的个性品格。

3.优美和谐的特色环境。包括班级文化建设和走廊文化建设。(1)班级文化建设。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估活动,努力使每一块展板成为展示艺术美的场所。设计新颖的班况牌、主题鲜明的黑板报、色彩鲜艳的艺术园地、庄严醒目的队角、别具一格的风采栏、生趣盎然的活动角等形成美的氛围。(2)走廊文化建设。整个校园走廊悬挂名人名言,此外,我们挖掘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将优秀学生书画、先进事迹等悬挂在学校走廊墙壁上,以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拓展和谐德育活动途径,丰富学生德育素质

1.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做到德育生活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和谐德育生活化。在探究中发现无论从教学目标的角度还是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各科教学应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使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各种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时,做到有意,即有自觉的渗透意识;有机,即渗透的过程做到有机结合;有序,即渗透的内容要有序;有度,即渗透的要求要适度;有效,即渗透要注意实效。

2.日常生活中养成和谐德育生活化。从培养农村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突破口。农村学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很好,需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方向引导和训练强化而逐步养成。在养成教育中,我们开展了“走向文明,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在争当文明小市民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串串进步的足迹。

3.在主题实践中丰富和拓展和谐德育生活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精心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体验和感悟到道德生活的意义。

4.家校互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德育生活化合力。我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三者之间教育优势,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德育合力。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和谐一致。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学校及时召开家长委员会,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的近期工作,与家长交流教书育人的思路,努力使学校倡导生活德育的理念、做法在交流中得到认可和支持。并布置给学生一个特殊的作业,比如给妈妈洗脚。

5.在生活实践活动感受和提升和谐德育。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传统性活动,如:爱绿护绿活动、关爱他人献爱心活动、进社区活动、我为家乡添光彩活动;感恩教育活动、敬老院献爱心活动、保护国家财产献计策活动等等。

三、完善和谐德育评价体系,多元互动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提高

我们坚持“以评价促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德育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评价注重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评价内容全面、清晰,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学生提高道德、教师师德做表率、学校管理抓落实、社会参与监督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发挥激励促进作用。评价方法多样化,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高低与远近——对于“德育回归生活”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5。

[2]克里夫.贝克著《学会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第二部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郑富兴论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空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4]吴万波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校长,2001。

[5]教育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