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探讨

胡敏

胡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阳光学校016000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要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展开讨论。

其次,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要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要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与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义赅、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的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要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第三,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要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序列纵横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总之,运用“四课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觉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