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人文精神优化历史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3

彰显人文精神优化历史课堂

肖志永

肖志永江苏省沛县孟庄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笔者努力使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思

考的余地、参与的热情、心灵的震颤、情感的飞扬,以彰显人文精神,优化历史课堂。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效课堂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7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又逐渐成为学校流行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有效教学、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改思想的指引下,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热衷于研究的话题,作为人文之本的历史学科,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有效的、优质的、高效的历史课堂。对于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无论学生掌握多少,若干年后都会遗忘过半。所以本人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堂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的历史知识,怎样去系统地认识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探讨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在历史的感悟与历史的情境中,接受人文的熏陶,精神的浸润,情操的濡染,在“暗香浮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才是学生成长所必须的营养,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所得,这才是他们真正忘不了的知识。

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努力使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思考的余地、参与的热情、心灵的震颤、情感的飞扬。

一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上课之初便向学生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使学习目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感,避免在新课程下,开放的课堂出现偏离航向的事情。这也正如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束的时候,师生也会有一种完成目标后的成就感。

确立教学目标时,在遵从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来确立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备课中将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1.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一位学者曾说:“教育的使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人思考,思考是教育的中心。”《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接受历史问题的空间,倡导一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众多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表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时而让学生阅读自学,时而让学生展开讨论,时而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下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课堂紧凑而又活泼,这一切似乎都在锻炼学生的思考,但过多的问题、迅速展示的课件、多样的学生活动,总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受,使我们感到这种教学好像在拼命地赶路,总是急匆匆的,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在一些听课当中,我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在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时,为了节省时间,准时完成教学任务,而急匆匆地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回答,以他们的所得来代替全班同学的感受,致使大部分同学还没来得及思考,或正在思考当中,就一头雾水地进入到了下一个问题的学习。如果我们的课堂都是这样,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何以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谈何提高?“为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人文精神何以彰显?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当提出问题之后,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宽裕的思考时间,不能因担心传授知识的任务完成不了而匆匆跳到下一阶段的学习,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不能陷入知识中心论中,我们的教育使命是教会学生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提高,才会有发展。2.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考最直截有效的方法便是提出问题,这也是新课程中启发式教学原则下,教师们常用的方法。但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精心设置,切不可随口提问。设计怎样的问题,如何展示,怎样解答,问题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能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都应在设计之列。切不可出现像一个笑话中讲的那样:一历史教师向学生提问,引清军入关的明朝将领是:吴一桂、吴二桂、吴三桂还是吴四桂;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文则天、武则天、文则地还是武则地。这样的问题会使我们的提问流于形式,毫无意义。

三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

参与就是介入、投入、卷入、浸入学习状态中,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能动性作用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处于一种激动甚至亢奋的状态下,这样学生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求索交流,这样的学习效果何能不佳?但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热情呢?《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教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文精神的同时,教师首先应具备、并要在备课中充分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乐于接受哪种教学方法,我们都应了然于胸。

其次,在课堂中引入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如:讨论、辩论、演讲、故事会、诗歌朗诵、学唱歌曲、编演历史剧等,使我们的课堂生活化、现实化,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个“show”的舞台。另外,把实践活动引入课堂,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进行“我们来取火”、“我们来造纸”、“我们来复原原始部落”、“我们来玩泥巴——破解尖底瓶之谜”、“我们来做编钟”、“我们来做甲骨文”⋯⋯往往同学们都是激情高涨,热情四射,活动的结果经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

的惊喜。在主动的参与中,同学们的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情操也得到了陶冶。

四使学生有心灵的震颤

历史是一部大片,大片的效果就是给人心灵的震颤。大片是血肉丰满、感情充沛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要远离一个个僵死知识的堆砌,还千年木乃伊式的历史课堂以鲜活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精彩讲述、朗读、表演、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的生命,寻找启情点,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思想与历史产生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在震颤中灵光闪现,进而达到知识的顿悟与认识的升华。

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教师可以用真挚饱满的情感加以讲述:“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入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衔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必将引起心灵的震颤,达到了启情的作用。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一课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这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必将使学生对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无比痛恨,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关注之情油然而生。在介绍岳飞时,有感情地朗读《满江红》;展示谭嗣同临刑的图片时,激情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就义时,配以诗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一个个生动展现的历史场景,必将会一次次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每一次心灵的震颤,都是一次心灵的体验,都是一次思想的提升。

五使学生有情感的飞扬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历史知识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投笔从戎、立马横刀的班超、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使我们豪迈奔放;横亘神州的万里长城、纵贯华夏的千里运河,使我们自豪骄傲;苏武的傲骨、陶潜的气节,使我们心生敬慕;窦娥的冤屈、蔡文姬的哀歌,使我们悲切怜悯。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中国革命的坎坷征程,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悲壮历史,更是

激发了我们无比的爱国之情。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学内容而波动,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情感受到熏陶,在对历史的感悟中产生内心的体验,思想的升华。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自己首先要“神入”历史,深刻地感悟历史,这样在讲授历史中,才能不游离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外,才能把真实的历史感情传达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去真切地感受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并非遥远,历史是可以亲近的,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埋头深思⋯⋯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提供了情感飞扬的广阔空间。当王昭君一曲琵琶飘然出塞,我们怎能不为她的命运不公而叹息,怎能不因她为民族友好而自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岳飞取得郾城大捷,正欲乘胜进军,却见十二道金牌逼他班师,我们怎能不为他痛饮未竟而怒发冲冠、义愤填膺?怎能不

为秦桧一伙苟且偷生、残害忠良的无耻行径而愤慨?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

操,使他们学会自觉地去抵制假、丑、恶,满怀激情地追求真、善、美,为美好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切。

总之,只有重视并不断践行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的历史课堂才会成为真正有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的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和熏陶,真正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4]关文信等.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