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开创新写作的门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1

扣开创新写作的门扉

滕银凤

滕银凤

(莱西市实验中学,山东青岛266600)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怎样才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阶段:目光常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就要拥有大量的材料,并且要“多多益善”。这就需要留心观察生活,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要经常用一种新奇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并发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为作文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是创作的源头,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就没有成功的作品出现。

如何去观察呢?首先要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嗅、去尝所观察的对象,从而掌握他们的形态、色泽、声音、质地、气味,进而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的对所要写的事物有一个全面透切的了解。其次要学会比较,找出要写的事物的异同,更准确的把握所写事物的特征。

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次作文补写片段练习:

“我在乡下外婆家度暑假。那天早晨,我正下楼,忽然门口有人喊:‘张婶!’我走到门口一看,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寨子姑娘……”

这位寨子姑娘会是什么模样呢?笔者让学生以自己班内的某位同学作模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合理的想象,然后进行交流。其中有的学生用“红红的脸蛋、弯弯的眉毛、会说话的大眼睛……”等“大通套”式的语言进行描述,而有的学生则抓住人物独有的神情、习惯性的动作等个性特点进行表述,让人一听就是写“xx”的,这表明观察已经到位了。

观察细致,所用材料才富有新意。读这样的文章,确实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因为只有在观察方面下足够的工夫,才有可能准确精妙地写出事物特征来。

二、提炼阶段:大脑求变

拥有了材料,还要学会思考,思考愈深,发现愈多。要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大量材料是不够的,如果要在选材和使用材料上做到新颖、不落俗套,就要锻炼敏捷的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思维是人类世界固有的一种能力。我们体察外界事物时,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沿着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间长了就是一种惰性,进而泯灭创造的灵性。现在流行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按常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如能恰当运用“发散思维”,就可以扫掉作文中的“千人一面”,写了构思独特的好文章,这就需要冲破“唯一”观,在“一”和“多”之间搭起桥梁:观察同一目标,可有多种角度;面对同一事物,可有多种理解;碰到同一问题,可有多种看法……

有一次,笔者与学生一起观察一幅有关鱼的水墨画,并欣赏里面的文字:人们在诗中赞美鱼的自由,在餐桌上吃掉自由的鱼。

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在鱼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形成了对立。赞同鱼是“自由”的同学认为:鱼生存在一片流动的水域;鱼在水中的游动姿态优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鱼和鱼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残杀;鱼面临被强大的水族吞食的危险;鱼永远逃不脱人类伸向水中的诱饵等。无论持那一种观点,都在互相争论中受到了启迪。

为拓宽思路,需要引导学生跳出狭小的课堂,热情的拥抱多姿多彩的生活,砥砺自己的思想磨炼自己的思维,展示自己的青春理性和灵性的光芒。

三、深化阶段:心灵要真

庄子曾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也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扣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

一篇作品之所以会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的人格和情感达到了“精诚之至”的地步。因此,任何一种写作方式都应是主题情感的真实诉求,无情感便无写作,无真情感便不会有真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明代袁宏道所讲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滚出,不肯下笔”,应该是当代创新写作特别注意的一条基本原则。

笔者曾经以“开门”为题让学生写一段话,有的学生停留在那些虽然“保守”但比较“平安”的“虚假性”语言表达上,而有的学生则保持了一种依恃自我的独立意志,尽可能在个性化的表达中确立自我意识、体现情感交融。他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诉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萌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强把困难的门推开了……”

文如其人,始终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塑造为指归,把学生的人格深度和精神力度作为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致力于实现作文创作由单纯的写作训练到培养做人的转变,这是写作的至高境界。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现在也有人说:“三等人模仿,二等人阐扬,一等人创新。”那么就让我们张开创新翅膀,去拥抱生活、拥抱真情、拥抱未来吧!我们期待着富有生活气息、蕴含思想深度的佳作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