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拨高评价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浅谈拨高评价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李岩峰

李岩峰(辽阳市文圣区教育和文化体育局辽宁辽阳111000)

表扬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激励手段,是与物质奖励相并列的精神奖励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拨高评价有着其他表扬式所不能达到的特殊作用,适当地运用好拨高评价,对学生的优点放大到恰到好处,对儿童适时做出“拨高”评价,可充分满足儿童受表扬的心理需要,引起更高层次的积极作为,有利于学生战胜自卑,坚定学生积极追求进步的信心,有利于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动其他有相似情形的学生仿效,有利于改正学生的陋习,发挥养成学生良好习惯、良好学习生活作用的特殊作用。

1.拨高评价有利于战胜自卑,发挥坚定学生信心的作用

教育实践中我感到拔高评价语具有优点放大的作用。在儿童身心发展进程中,随时体现着许多闪着童稚光芒的优点。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去认识也是比较困难的,而老师的“拔高”评价语则能把他们的优点放大到可见程度,使儿童一眼就能看到有哪些进步的优势,从而增强争取更大进步的内驱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哪怕是回答对了一个提问,做对了一道黑板演示题,或是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他们都会产生积极而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时,我都会及时地给予拨高评价。在本人教学的班中,有一个男生信心不足,其实这个学生各个方面都不错,但由于对自己信心不足,评价不恰当,在学习中压力很大,上课老师提问从来不敢举手。有一次上语文课,我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全班学生大部分都踊跃举手要求回答,我注意到这个同学犹豫地半举着手,我及时抓住这个机会,用鼓励的口气请这个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在意料之中,这个同学回答除声音小一点外,回答得比较全面,我对这个学生说:“好,你的的回答太精彩了!”在日后的教学观察中发现,这个学生举手问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回答得越来越好,学习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在课余时间也更多地与其他学生一起玩耍,更加合群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2.拨高评价有利于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肯定性评价乐于接受,并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积极评价转变为自我的内在要求。小学生的优点在成人的眼中很多的微不足道的,但对于一个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另当别论,要以超出普通思维习惯去认识和理解,对微小的优点度放大,让这些微小的优点在整个群体中“发酵”,感染其他个体。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句赞美,一句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在我教学的班中,有一个学生的生字作业有微小的进步,为了让他做得更好,我在一次班会上使用了拨高评价,对他的进步进行了适度放大,告诉他“继续这样努力以后有可能当书法家”。在日后的教学观察中发现,这个学生的字越写越漂亮,他个人对生字词抄写作业兴趣浓厚,除了完成作业外,经常在练习本上的超额练习生字词。在观察中还惊奇地发现,这个学生的同桌以及同学中关系较好的学生的字也有明显进步。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还将拨高评价用到其他教学工作中,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践证明,恰当地使用拨高评价,可以带动学生中相近的群体向积极方向发展,真正做到“表扬一个,带动一片”的特殊作用。

3.拨高评价有利于改正陋习,发挥养成良好习惯的作用

我班有一个女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的娇惯使他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我曾发现她悄悄拿别人的东西,经过教育他有了进步。可这次她又偷偷拿了家里的钱,当我知道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原来想让她爷爷奶奶给她买新字典,爷爷奶奶说家里有一本旧字典先凑合用,当她看到别人都有新字典而自己没有时,想要一本新字典的愿望驱使她偷偷地拿了家里的钱想去买过一本新字典。经过谈心后,她哭了,我又把我带来学校吃的香蕉给他吃,她哭得更伤心了。这次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对她说:“小红,老师相信你今后永远也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了,你说是吗?”他哭着点了头。我又说:“你的自制力是很强的,老师可以看得出来,永远不拿别人的东西,就凭你的努力并不难做到,因为你在班里是最能管住自己的人。”他笑了。在这里用了“自制力强”“有毅力”等拔高评价语,它藏起批评的锋芒,把兴奋点转移到了优点方面,使他撤消了对我的心理防御,很容易接受了我的行为指导。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第二天还悄悄地给我拿了一根教鞭,他这微妙的变化,使我感到了一丝欣慰。

事实说明,小学生一般不大关心以往自己是怎么做的,而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心却尤为强烈,他们喜欢把老师的赞誉、夸奖看作是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反之,一味地用批评和惩罚的方法,难免产生逆反心理,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如果改用拔高评价的方法,透过优点的夹缝看缺点,儿童会容易接收也欢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表师者之风范。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主动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身作则,使我们的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