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生命的伴生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3

自我教育:生命的伴生现象

田花

自我教育:生命的伴生现象

田花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850003)

【摘要】知识经济、终身化学习社会的确立决定了自我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自我教育的科学建构、价值定位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相关的自我教育思想,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成为现代人与未来人需要继承的宝贵遗产;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未充分重视自我教育,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教育现象,因为,自我教育是个体生命潜能释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自我教育;教育教学实践;生命潜能

Self-education:anlife-associatedphenomenon

TianHua

【Abstract】Theknowledge-basedeconomy,life-longlearningsociety,thedecisiontoestablishaself-educationontheimportanceofthescientificconstructionofself-education,thevalueofpositioningbecomeanimportantsubjectinthefieldofeducation.TherearemanyancientChinesethinkingrelatedtoself-education,thehistoryofsedimentdowntheessenceofmodernandfutureasapeopleneedtoinheritapreciouslegacy;realeducationdidnotpayfullattentiontoteachingthepracticeofself-education,whichshouldarouseourattentiontothephenomenonofeducation,becausethepotentialofself-educationistheinpiduallivesinanimportantwaytorelease.

【Keywords】Self-education;Educationandteachingpractice;Potential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6-02

知识经济、终身化学习社会的确立决定了自我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社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自我教育的科学建构、价值定位就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自我教育常常依附于学校教育而默然或附和,并没有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探讨自我教育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上的意义将有助于开阔我们传统自我教育的视野,实现传统自我教育与现代自我教育的视界融合,扩大其影响,增强人们对自我教育实践的。

1自我教育——历史性的沉淀

11开展自我教育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自我教育在中国是个古老的话题,它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作为一种现象和因素早已被人们所公认。中国几代教育家历来重视自我修养。如孔子提倡“内省身”、“内自讼”,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孟子强调德行涵养要依靠“自得”。朱熹提倡“存养”、“居敬”。这些都是自我教育在中国最古老而朴素的形式。古代先贤们主张通过自我教育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进行道德实践,以实现治国平天下为修身目的。尽管,他们的自我教育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也不能否认对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仍然需要继承的优良传统文化。

12开展自我教育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回应。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社会改革尽管与自我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建立确实给中国带来了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同时,中国社会改革给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它使当代中国青少年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开放、大众传播媒体最发达、价值冲突最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新生的一代来到这个世界面临的就是复杂、多样与变化的世界,他们眼前的一切都显示着一个“变”字,生活方式在变,思想观念在变,价值选择在变,于是他们便有了思考、选择、参与意识与行为。他们把自己的存在、自我的独立价值和主体地位作为生命的意义和基点,表现出了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参与创造等不同于他们前辈的特征,自我意识空前增强。正是青少年有了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才有发展自我教育的物质载体。突破传统的人们在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是个体人对变革中的社会的本能回应。

13开展自我教育是对未来社会的应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传世之作《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宣称:“我们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1](p223)终身教育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是传统的驯化教育的一种解放。“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他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从今以后,教育不能再被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完善他自己”[1](p180)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因此,教育就要终身进行,要在所有现存的情况和环境中进行。只有自我教育才能完成终身教育这一使命,自我教育也就成了人类总体和个体完成终身教育这一使命的必然要求。

未来是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是一个以更高速度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再不能只依赖青少年时期习得的知识。一个人的工作岗位会经常变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更新,于是一次性教育已经不够,要避免被社会淘汰的命运,更多的要依赖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化社会构建已成必然,自我教育就成为应对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

2自我教育——教育教学实践的软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行为,其理想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的主体性得以突显,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实际上,现实中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不能彰显人的主体性,不能满足人个性的发展,甚至还压抑了人“学习”、“渴求知识”的兴趣,人就像“商业产品”一样的在“工厂”中被“制造”和“打磨”,大量违背教育旨趣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教育本应该是使人睿智,而实践教育教学中却存在大量活动,这些活动严重压制、束缚人的兴趣,“产出”了一批又一批同样类型的劳动者——他们不能完全满足日渐丰富多彩的社会市场对劳动素质的要求。但是我们单纯指责“社会不公”、“教育的无力”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仔细想想我们的教育过程,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家长陪得也辛苦,最后的教育效果并不如我们描述的那样,甚至让许多研究教育的人大失所望。这不是我们的老师不够尽心,也不是学生不够用功,是我们的教育没有给自我教育留出一席之地,没有给受教育者进行选择与自我认识的空间与时间,也就没能让人内心深处中五彩缤纷的潜能释放出来。我们的各种教育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由于其强迫性色彩(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的缘故,其过程的流畅性、其教育效果的可接受性都大打折扣,若能给体现受教育者个性、创造性的自我教育留出应有之地、应有之时,或许能突破教育的许多局限。

回顾自己做学生的时代,所有的选择都是给定的、规定好的,若有不同于主流的想法,就会被看作异类而不被周围所接纳,受此氛围的感染,成长过程中不断冒出的“异类”想法不敢见光,只能在心里琢磨至消失掉为止,最后的结果是:遇到任何需要做出抉择的事情,都要找到相应的社会参照体系,否则就不知所措。身为教师的我反思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总是为教学效果不理想而绞尽脑汁: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学习?为什么学生总是学了忘、忘了学,反反复复地不知所终?许多学生几年学下来为什么会将大部分所学“返还”给老师?仔细想想,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我教育的关注不够,或者就根本忽视了自我教育。我们的学生没有真正了解:我们为什么学这些知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学习?我们学习结果会怎样?实际上,我们的教育都要经过真正的自我教育才能内化为人所需要的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我教育的重视不够,致使外力强化灌输知识的痕迹根深蒂固印入人们的脑海,受教育者疏于自我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关注个体的生命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的操作如下: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进行品德教育;心理辅导中心帮助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统一规划的中考、高考测评人的智育发展等等。这些教育型、辅导类、选拔性的措施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却有着简单化、机械化的弊端,存在着大写的人对现实中人的压迫,忽略人的现实需要、变化着的需要。自我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自由选择的元素可以提供可能,弥补这些缺憾,提供生命茁壮成长的充满营养的土壤。

另外,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一切皆有可能,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也许最终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也未可知,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都将有助于自我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最终推动教育使命的完成。另外,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使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生成性,我们曾经提倡的家庭给定的人生发展目标、学校给定的人生发展轨迹、社会给定的人生发展方向都不能囊括人发展的丰富多彩。人生的不确定性与生成性要求人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时因地因人的不断调整,寻找自己生命的发展轨迹。

3自我教育——个体生命潜能的释放途径

完整的生命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超越的平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鲜活生命涌现三种不同的灵魂,即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与此对应的是相互依存的三种不同生命教育。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强调包括真、善、美、圣在内的全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则呼吁:“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3](p85)我们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一直受到单一的认识论框架支配、将丰富多彩、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抽象、隔离出来,单一认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学生局限于“书本世界”或者“科学世界”,个体生命形态的丰富多样性被单一的认识活动所遮蔽,孩子们的欢笑、惊奇、疑问消失在课堂生活中,留下的却是呆滞的目光。法国复杂性理论大师埃德加·莫兰在《方法:天然之天性》一书中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面对无序、“噪声”和差错的干扰,能通过机体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实现自我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系统蕴藏着巨大神奇的活性与力量,生命本身具有自我更新的本性、具有自我主动发展的意向和能力。生命个体的自我教育将会使这种活性、力量积极调动起来,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实现生命“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的理想。[4](p73)

所以,从本质而言,自我教育是人们自觉向上发展的生命意识;自我教育是一种孜孜以求、循序渐进的探索、学习过程;自我教育是人们不断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更通俗来讲,自我教育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只要人们在不断地上下求索,追求着进步,自我教育就会是人之生命的伴生现象而永远存在,推动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