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让学习“奔跑”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兴趣,让学习“奔跑”起来

康爱秋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二中学264300

“课堂现场热热闹闹,教师讲解头头是道,回到现实仍然找不到门道。”学生往往这样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原因何在?被动、无奈的学习久了,徒增学生的负荷。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具有良好学习兴趣的人,才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尝试从非智力因素入手,竟取得意外的好效果,现将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消除恐惧

恐惧,不仅仅可以毁掉学生的兴趣,甚至能摧毁学生的智能,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及面对生活的态度。和谐、尊重的氛围是滋养兴趣的土壤。“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是从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开始的。真诚、公正,时尚、知性,潮流感强,充满爱心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喜欢,有喜欢才有成功的羽翼,才能开启创新之门,它的影响力远比任何事物所起的作用都强大、持久。

如物理开课之始,我并未按部就班授课,而是将初中物理学中有趣的小故事用PPT精致串烧:不敲自鸣的大钟、牛顿与苹果、阿基米德与皇冠、伽利略与自由落体、蹦极运动的美丽传说……最后,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豪言作结束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我告诉学生:物理学,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支点和杠杆!学生学物理的“胃口”立刻被“钓”起来,人人跃跃欲试。

我的物理课堂,一向坚持“问答无错”原则,即学生回答问题或提问题怎样无厘头都不会被苛责。有次公开课,我挑了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他很难为情:“我不会。”我很抱歉地对他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还没准备好。请坐,继续你的思考。”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个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二、学会示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表现得越是强势,学生的心理越压抑。所以教师的有意示弱是一种智慧,借助孩子的表现欲心理,给他一定的自主权,激发他的雄心和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班上有个学生有次问了我一个问题,本来想给他详细讲解一下,后来改了主意。我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前卫,你想明白了吗?我还真没仔细想过呢,你能给我讲一下吗?”这个学生愣了一下,说道:“我再想想,明天讲给你听。”第二天,这个学生不仅把我讲“明白”了,还把全班同学都讲明白了(我为他组织了一个专题讲座)。他非常得意,说一晚上查资料看视频、又画又算,这个问题的“前生后世”我都一清二楚——这感觉棒极了,也有趣极了。

三、价值不要太遥远

我们知道,当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或者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体验到成就感时,兴趣就会自然而然被点燃。但持续、深度的尝试往往不是学生自发就能够完成的,这时就需要适时地推他一把——用实在、清晰、当下能获得的价值,去“诱惑”、强制他,助他完成蜕变。有个学生家长向我抱怨儿子的物理从没有及格过。我说,如果他物理及格了,是否可以去学他喜欢的跆拳道?家长一口答应:“当然可以。”我问那男孩:“你可有兴致为你的爱好搏一搏?”男孩非常兴奋,摩拳擦掌。我对试卷的打分方式是:知识分+书写分+潜能分。我和他一起分析,从中找到他粗心的失分,只要他稍微仔细一点就可以拿到;再找到一些不懂的但只要用心问一下就可以拿到分的基础题型……这样,他的信心和兴趣都上来了,感觉自己很有潜力。果然,期末考试他竟取得了83分的好成绩。

四、把芝麻说成西瓜

有时候,说话的姿态也是一种情境,一份兴趣“鸡汤”,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做某件事的过程中,若能不断地给予他正向激励,可以把“白开水”变成“茅台酒”,让他更热血、更燃。我班上有个女生很恐惧学物理。有一天,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安慰她:别怕,通常力学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具有“第二种思维”——电学、热学会很擅长。你忍耐一下,到下学期学电学、热学时,就是你的天下了。她信以为真,天天都在期待着讲电学、热学,还时不时向师姐、师兄请教。果真,开始学习电学、热学时,她比谁都用心,上课也很活跃。她的电学、热学学得棒极了,这让她更坚信“第二种思维”的存在。复习时,她的力学也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她已喜欢上学物理了。

五、把兴趣升华成志趣

原始兴趣只是起点,要保持兴趣之火不熄,就要找到很多的“柴薪”——不停地给它升温,把兴趣稳定下来,努力做到“始于有趣,演变乐趣,止于志趣”。如:我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当一朵朵精致的“云”、如湖泊一样交错的知识网呈现时,学生的兴趣纷纷被“撬动”,赶趟儿似的你晒我秀。再如: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微写作,用“打油诗”、甄环体、录制小视频等方式小结物理章节知识,不仅有趣,更有“营养”,学生觉得物理非常非常地好玩。我还建议学生找志同道合的学友,像魏晋清谈那样一起交流切磋,在辩论和碰撞中,兴趣自燃,学生愈学愈带感,愈学愈有劲头。

兴趣是智慧的火种,求知的源泉,成长的推动力;可以于一念间产生,也可以息于一念。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摇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我们教师要有一种责任和能力,唤醒并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习真正地“奔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