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鉴赏不可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如此鉴赏不可取

蒋信

随着高考知识点的逐步变更与刷新,“文学鉴赏”已经走进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证明,对中学生开展一点文学鉴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高考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陶冶他们追求美好境界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但在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活动中,不少教师有随心所欲的倾向,或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甚至把一些主观或外在的东西强加给作品,造成了对作品原汁原味一定程度的损害。这种离谱的现象,是我们必须要注意防止的!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朱自清的《绿》一课时,在赏析“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这个比喻句描写时,他不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和宏观上去感受这个比喻句描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是丢开其中“拖着的”三个字,挖空心思去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少妇”的裙幅而不用“少女”的裙幅,并要求学生用“少女⋯⋯少妇⋯⋯”的对比句式作出回答以示区别。这是一。第二,当学生用“少女天真活泼,少妇沉静羞涩”、“少女明朗爽快,少妇沉默寡言又脉脉含情”、“少女裙子短,少妇裙幅长而平展”等等对少女和少妇“区别”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比喻句描写所传达的“神韵”所在;当学生回答到这个比喻句描写传达出“沉静羞涩、脉脉含情”的神韵时,教师喜形于色,予以充分肯定:“回答得很好。”如此等等,大有先秦“赋诗断章”之遗风,不知要把学生引向到哪里去!只要略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朱自清先生在散文《绿》中为表现出梅雨潭“那醉人的绿”、“奇异的绿”,抒发内心对大自然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展开了丰富和大胆的想象,运用了博喻描写的手法。首先从宏观上对潭水的形态、光泽和色彩等进行了多层次描绘。“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这是对潭水形态整体描绘的第一笔。多么新奇的比喻!它把微微泛动的潭面水波化作具体形象的轻盈姿态,使之生动活泼地映入读者的眼帘,让读者从整体上感受到了那潭水涟漪的运动美、姿态美和她的青春活力。请问,这“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能肢解吗?显然不能。“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就是“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句无可削,字不得减;更不能换作别的什么或“像少女的裙幅”或“像一条裙幅”。因为只有“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这种“走起来”的整体姿态描写,才能表现出潭面水波的整体动态和轻盈,才能表现出她的青春活力,才能传达出该描写所蕴含的情调,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所以,赏析这个比喻句描写的作用,不能抛开其原来的整个句子不管,而去大谈“少女”、“少妇”什么的,以至任意开掘出“沉静羞涩、脉脉含情”等等一些所谓的“神韵”来。

至于朱自清先生在文中为什么要用“少妇”而不用“少女”的问题,大可不必去做种种无谓的猜测和牵强附会的分析。因为少女和少妇之别,在客观上没有统一的形象标准,在主观上则不是中学生能仔细辨认的;事实上,少女与少妇,无论从神韵气质还是从形体容貌都是人们难以用眼睛去分辨的。我们怎能轻易肯定学生关于“少女天真活泼,少妇沉静羞涩”、“少女爽朗明快,少妇沉默寡言”甚至“少女裙子短,少妇裙幅长而平展”等等一些滑稽可笑的回答?

“文学鉴赏”是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和整体性原则,即必须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亦即古人所说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这里,虽然至今人们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尚不尽一致(因为从汉代经学家开始就有人认为“以意逆志”是读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联想去理解作品),但在赏析作品必须不致损害原汁原味这一点上,则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读者所共同遵守的。如果不顾作品的“整体神韵”去任意发挥,往往就容易流于主观随意性。所以,像《绿》这种优美的现代散文,面对那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切忌去作漫无边际的开掘;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指导他们去反复诵读和整体感知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