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1

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林志松

林志松福建省南安市金桥中学362300

摘要:变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利用变式教学,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研究和探讨学习的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际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变式教学初中数学策略探究

教育专家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信息加工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实施变式教学,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将知识分割成若干阶梯,将一个问题化解为难度递增的若干个小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有助于学生开启思维,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变式教学,就是不断地变换已有问题的条件、结论、形式,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变化、联系中寻求规律,掌握解题技巧。

一、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变式教学。教师以一题多讲、多题同解和不断更新的题型为学生构造出数学题库,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从不同层面进行讲解,把数学知识点连接成链,运用到数学解题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解题技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现今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老师单一繁琐地将各种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有深度的例题讲述不同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及相关的教学概念,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效。

变式教学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教学题目全方位地变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以同题型多解和不同型题目同解的方式进行变式训练,挖掘题目的本质,从多个角度分析思考。尤其是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和题目,教师更应该运用变式教学,将问题进行解剖,逐层递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一点点地参透其本质,把数学题目和知识尽可能地联系起来。数学知识点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变式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在积累解题方法的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变式教学的定义

变式教学是指不仅仅满足于题目的答案,而是对于解题方法、结论以及题目所给出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举一反三,对于由该题目衍生出的相似题目也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能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对于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定理、知识框架等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变式教学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使其思维能力更加严谨灵活,拓宽思维方向,从更深的层次思考问题。有一些老师会认为此种教学模式会大大地影响课堂进度,其实不然,只要灵活运用此种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定会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把变式教学融入初中数学命题当中

数学命题主要涉及了数学定理和公式,为了充分发挥变式教学的作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数学命题中挖掘具体的定理和公式,并从中观察是哪个公式或者定理的变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看问题,并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全方位地掌握课本上的定理与公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严谨科学的思考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思考回答题目要求,提高成绩。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命题大部分也是在生活中诞生的。作为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数学命题时需要把涉及的内容还原到客观实际中,让学生透过卷面上的表述看到探求其本质意义。或者直接变式题目,让学生在尊重原有知识结构观念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寻求生活和数学命题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掌握数学命题中所考查的定理和公式。而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数学命题的多证变式,用质疑的态度建立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比较不同方法,变换观察角度,让学生在自己提出定理和公式之后用质疑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后。认真观察和思考公式内容,从探究和思考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定理、公式的变形变式与以上两种不同,它侧重探求定理、公式的变形和推广形式,并用之解决相关问题。

四、变式教学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变式教学。避免过度的,没有必要的改变,只会适得其反。

2.以培养学生发散性、严谨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

3.具有针对性。虽说变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未要求每个都“变”,要具有针对性,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有时会使学生更加迷惑。

4.教师在变式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要积极备课,反复钻研课本,弄懂每道例题、每一种解题方式的内在含义,注重整体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吕广春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2012,17,(12):52-53。

[2]周光勇浅析初中数学中的变式教学[J].大观周刊,2012,10,(4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