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三字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语感培养“三字经”

◆朱玉如

◆朱玉如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226100

摘要:语感是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孩子语感培养的最起始阶段,对孩子语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低年级孩子语感的训练,应巧妙运用三字经,在“读”“记”“用”上下功夫。

关键词:语感低年级孩子读记用

语感是什么?“语”就是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感”从心理角度来说,就是感受、感知或领悟。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语感培养的起始阶段,对孩子语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能流畅地、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一段语言文字,是一件很大的工程。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念”好三字经:“读”“记”“用”。

“读”——立体感悟

“自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读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音乐美、意蕴美、情趣美。

首先,教师要发挥教材优势,引领孩子感悟语言的音乐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极富音乐美。经典的诗歌、童谣等细细吟诵,他们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美酒佳酿,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让人联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的音乐美。日积月累,不但锻炼了孩子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孩子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孩子成为“词的音乐家”。

其次,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引导孩子领悟语言的意蕴美。

低年级课文中的语言,不但具有音乐美,还富有深刻的意蕴,具有启智育人的作用。有的意境优美,启发孩子热爱生活(《大海睡了》);有的与时俱进,激发孩子爱国热情(《我叫“神舟号”》);还有的心存感激,教会孩子懂得感恩(《小河与青草》)……还有很多朗朗上口的词串。通过反复诵读,从读正确,到读懂,到读出“味道”……做到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引导孩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成长。

最后,教师可以凭借角色效应,引导孩子体验语言的情趣美。

低年级教材中,童话、童谣、寓言故事占很大比例。它们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童趣,是孩子喜爱的文学作品。低年级孩子又是想象的奇才,它们想象丰富,富有激情,敢于表现,常常将故事中的人物看作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与之同喜共忧。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凭借角色效应,经常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让孩子入情入境,有利于孩子体会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朗读起来,个性飞扬,情趣十足,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理想境界。

“记”——积淀语感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第一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励孩子去积累名诗佳句。早读课,诗歌吟诵,开启美好的一天;课堂上,你读我和,营造诗意的氛围;阅读课,朗诵诗会,背诵喜欢的诗文……长此以往,让积累乐趣无穷,让语感长期积淀。

“用”——投入实践

俗话说:学以致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敏锐而强烈的知识迁移意识,增加孩子的实践机会,帮助孩子强化语感。低年级儿童具有较为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极富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布置观察作业,小乌龟、柳树、小书包、同学……把观察到的东西,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记录下来,从一句话到几句话,到一段话。

孩子的笔触是稚嫩的,孩子的思维是跳跃的,孩子的进步是缓慢的……但都要适时、适度鼓励,让孩感受到表达的乐趣,激发孩子在主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悟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语感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朗读、积累、运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读”“记”“用”三字经巧妙指导教学实践,创造语感培养传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王尚文《语文教育论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