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1

体育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糟俊杰

糟俊杰(张家川县第三高级中学,甘肃天水741500)

“体者载知识之车”,由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在心理上不太重视体育教育,导致中学体育课的教学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家长和学校必须摒弃体育课“可上可不上”的错误观念,着实重视体育课的现实功效。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何在繁重的学习之下承载压力呢,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加强体育课的教学力度,达到强健学生体魄,调节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

一、体育教育需要转变观念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观、教师观、教材观、器材观等都应发生转变。

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含有诸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做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做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师观的转变

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所以体育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内容之间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21世纪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教材应多样化,趣味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运动员那样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首先,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素质的人才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

其次,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教师必须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转变为参与者,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必须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鼓舞、召唤、指导。在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

总之,体育教育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着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而素质教育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