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共性、抓本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找共性、抓本质

唐惠玲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唐惠玲

〔摘要〕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推进,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断深入,反思以前的教学,函数概念的引入重在找共性、抓本质,认识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关键词〕函数的概念变量数学模型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安排在数学必修1第二章,大约在高一开学的第二周。2009年9月初次使用新教材,由于刚接触新教材,对新课标理念理解不透彻,虽然在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新课标》关于函数概念的内容与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概念、函数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能要求一步到位。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教学中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在问题引入时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并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函数概念的引入,区别于旧教材,不是由映射引入,而是给出三个实例,三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与函数的概念有什么关系?笔者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在教学时,仅仅就每一个例子提出类似的思考:①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②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紧接着提出知识探究:①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怎样描述?②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③在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A→B中,集合A是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是函数的值域吗?怎样理解f(x)=1,x∈R?④一个函数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如果给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那么函数的值域确定吗?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匆匆忙忙给出函数定义,接着做例题、练习,结果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没讲清楚,显得一堂课很杂乱,是一堂失败的课。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推进,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断深入,逐渐体会教材编写者对例题的精选,反思以前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①探究式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去探究。而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有太多的作为,学生太少作为,学生等待被告知结果,缺乏主动的探究意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在引导学生思路的同时也局限了学生思维,能否设置的更开放一些?

比如“你能找找以上几个例子的共同特征吗?”“你能举出一个函数的例子吗?和这三个例子比一比,有什么区别吗?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学生看似多种多样的回答和分析中提炼出共性,也即函数的本质。这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放得开,收得回。②通过三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寻找共性,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本质———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不是每个函数都能写出解析式,函数也不局限于已学过的几种具体函数模型,这是对学生在初中形成的函数的认识的一个突破,这三个实际问题背景,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③认识了共性的、本质的,再去研究个性的、具体的函数的性质。首先对函数有宏观的认识后,再从微观上去分析研究。教材中三个问题的描述方法各不相同,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相对应,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对函数有了感性的认识。④引导学生由自然语言描述函数过渡到用集合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明白表示函数概念的符号。对于函数概念的真正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中学习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的积极情感,在认识函数的构成要素后,用数学的基本语言———集合语言来刻画函数概念,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符号化、形式化的表示。应使学生理解f(x)的意义,即表示自变量x与函数间的对应关系。如果这个对应关系是:f(x)=x2+x-1,那么f(t)=t2+t-1,在中学范围内,两者应看作同一函数,即定义域为R,对应关系为:(自变量)2+(自变量)-1。如果自变量是“x+1”,那么f(x+1)=(x+1)2+(x+1)-1,从而当自变量为a时,可得到对应的函数值f(a)。但是,一旦符号化,函数定义、函数值的定义就隐居背后,容易产生滥用符号的错误。因此,教学中我们始终要给符号以具体内容,常常提醒学生符号的意义及其使用的条件。⑤通过实例体会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由具体到抽象,体会建模思想。不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函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数学不再抽象,不再缺乏生机。⑥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作用不可忽视,数形结合思想在研究函数时有重要的作用。⑦适时进行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从恩格尔系数变化反映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从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此例中可增加新数据,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人们一旦了解了臭氧空洞的危害和形成原因,相信会对臭氧空洞演变的预测和防止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⑧学习概念的关键是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的意义。学生经常感觉函数概念定义背会了,仍不会做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学生只不过是了解函数概念的叙述,对概念只是简单的记忆和表面的理解,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没有形成概念的应用能力。

因此,概念的教学应重视起始环节,即概念的引入,合理的设置引入情境,不仅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和把握。⑨教材是资源,我们如何使用?教材中的三个实例很有代表性,三个问题的背景、描述方法各不相同,恰好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相对应,对三个问题的仔细分析,还可发现函数的其它性质,如定义域(有限集,无限集),单调性(递增,递减),连续性(连续的,离散的)等等。在理解了它们的共性,即函数的本质后,再探究个体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所以用好教材中的实例,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比不断地补充、添加例题更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何棋.优秀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1-5

4宋宝和等.现代数学课程理论与实践[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