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方法推进职教体育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有效方法推进职教体育有效教学

陈海林

江西省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陈海林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风向、新的理念,理论要走向实践,教育要走向实践,不管是专业课程还是基础课程,都不断发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跟上时代文化进步。体育作为基础课程是容易被忽视的,在普教中,体育给语、数、外让路,在职业教育中体育又给专业课让路,即使被重视起来,也多是因为体育的竞技因素。下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客观实际,谈一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职教体育快乐体育教师情感

传统教学往往以学科为本位,重认知轻情感,而新课程理念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职教体育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教师除了要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具有驾驭教学的能力外,还应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实施情感投入、创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1运用快乐体育组织教法的创新手段“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调、古板的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练的投入、玩的开心,引导、发展学生的个性。

1.1优化“快乐体育”的实施环境。淤创造快乐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于营造多彩、自主的课外体育活动环境,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学校与体育教师要提供时间、场所、器材,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建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开展各具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盂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只有乐教乐学,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榆营造文明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于美的境界中,时时处处受到美的陶冶,发展学生个性。

1.2在教学观念上,要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快乐体育”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求快乐,快乐中求发展,把体育教学过程变为快乐的、愉悦的生理、心理体验过程。并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学会自我组织、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使他们从中体验到体育的真正乐趣。

1.3构建职业学校快乐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人格、兴趣、体质、文化、环境,生理、心理发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体育教师应在原评价体系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2职教体育中的德育教育考察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可以发现,目前体育教学中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一是用制度和规矩所指明的行为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的行为。如课堂常规的建立、游戏、教学比赛、多种基本动作的教学等,都可做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守;二是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在球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结合中长跑,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三是通过树立榜样和教育者做出表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上述三种情况都属于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是被大家所公认且普遍采用的德育途径。

3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确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体育教育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特别是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理念,要在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中打下烙印。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几项体育项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身体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锻炼。

4注重学生休闲娱乐的体育意识竞技体育一直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它能给学校带来声誉,给学生带来荣誉,但竞技体育从根本上来说是精英教育,它只能适合极少数受教育者。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竞技体育只是体育中的很小部分,而人们经常接触的是以休闲娱乐为主体,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休闲娱乐体育。比如:舞蹈、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等等。所以,学校要跟上时代对体育的认识和标签,注重培养学生的娱乐体育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学会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身心健康与快乐。

总之,作为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要研究探讨职教体育的教学目标,挖掘体育课程资及其专业特点的教材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1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编.体育[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运动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3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