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张海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张海莲

张海莲

张海莲

(张海莲儿内科诊所内蒙古乌海016030)

【摘要】目的:探讨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儿内科门诊处方2680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为基础,对2680份处方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儿内科268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02张,不合理处方比例达11.3%。其中药品剂量不当所占比重最高,有98张,占到了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2.5%;药品种类在9种及以上的不合理处方有33例,占9种及以上药品种类处方的24.4%。结论:儿内科疾病治疗中不合理用药原因较多,用药中必须要结合儿童具体病情,做到合理用药。

【关键词】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20-02

1.前言

随着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相关课题及合理用药问题凸显出重要意义。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的实践水平,并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做到合理用药,保障患儿的顺利康复。

2.资料和方法

本文通过对我院儿内科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分析,对如何正确用药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抽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所有儿内科门诊处方2680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为基础,对2680份处方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主要对选药不当、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联合用药不当、溶媒选择不当进行统计,尤其是要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3.结果

本次调查中,儿内科268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02张,不合理处方比例达11.3%。其中药品剂量不当所占比重最高,有98张,占到了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2.5%;其次是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不合理用药处方张数为85张,占到不合理用过要处方的28.1%;联合用药也是儿内科用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联合用药不合理处方50张,占到不合理用药处方的16.6%;除此之外,儿内科不合理用药还有溶媒选择不当和给药途径不当等,在本次研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3%和7.6%

处方中药物种类越多,不合理用处方比例越高,药品种类在5种以下的不合理处方只有40张,占到5种以下药品种类处方的2.9%;药品种类6种的不合理处方有64张,占到6种药品种类处方总数的12.7%;药品种类在7种的不合理处方有90张,占到7中药物种类处方的21.8%;药品种类8种的不合理处方有75张,占到8种药品种类处方的30.0%;药品种类在9种及以上的不合理处方有33例,9种及以上药品种类处方的24.4%。从中可以看出,药品种类越多,则发生不合理用药的概率也会逐渐上升。

4.讨论

4.1常见的不合理用药

4.1.1药物用量不当医生在给药的时候没有针对儿童体质对药物剂量酌情删减,用药过重,导致儿童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例如,在急性扁桃体的治疗中,有医生给儿童使用头孢呋辛2.25g。

4.1.2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临床中抗菌药物使用较多,但是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使用,很多抗菌药物并不适合儿童使用。盲目给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在2岁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治疗中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西林,造成不良反应。

4.1.3联合用药不当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如果对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不了解,将两种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合用,则引发药物反应的概率就会增加。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在治疗1岁小儿支气管炎的时候医生采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五水头孢唑林钠+氨溴索进行治疗。

4.1.4溶媒选择不当恰当的溶媒选择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常见溶媒有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葡萄糖作为溶媒使用不当,例如5%葡萄糖+穿琥宁针剂。

4.1.5给药途径不切当在儿童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途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主要存在的误区是过多给予肌肉注射,而儿童肌肉系统不完善,药物吸收不好,最终影响药效。

4.2儿童内科疾病治疗如何合理用药儿童生理发育不成熟,身体结构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内科治疗中如果用药不当往往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所以在儿童内科疾病治疗用药中要对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考虑,一般要重视如下几点:

4.2.1给药频度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给药频度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要对用药频度特别注意。在用药之前,家长应该向药店员工或者是医生进行沟通,参阅药物使用说明书,确定合理的用药频度。一般的给药途径有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滴眼、口腔喷雾等。在儿童具体用药中要根据年龄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年龄较大的儿童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新生儿一般采用静脉注射。

4.2.2儿童药物剂型和用药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儿童用药剂型有冲剂、滴剂、缓释片、口服液、糖浆剂、贴剂等,为了减少儿童对药物的排斥感,很多新型剂型的出现主要改变了药物的外观和口感。在用药中要考虑药物剂型本身的科学性,尽量不要随意更改其剂型,例如缓释片、缓释胶囊等,如果对其剂型破坏则会破坏其本身机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4.2.3重视中西药联用正常情况下,中西药联用能增加疗效。但是因为中西药成分的差异较大,作用药理也不同,在临床中盲目联合用药,对药物配伍禁忌不能全面了解,那么不仅不能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尤其是中药种类较多的时候,其成分复杂度非常高,在与西药联用中可能产生的不良药物反应就越多,所以在儿内科疾病治疗中中西药物使用要谨慎。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治疗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儿内科疾病治疗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阚英.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05):183-184.

[2]奇建华,宫培珊.儿科的合理用药[J].中国社区医师.2014(04):10-11.

[3]向战兰.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特点分析[J].北方药学.2014(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