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韩洁

韩洁(陕西省汉中市实验小学陕西汉中7230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12-181-01

我教学的《圆的周长》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并会计算圆的周长。在教学本节课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利用工具进行测量去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自己经过测量,计算找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之后用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刘徽割圆术以及中外数学家们艰苦卓绝的演算,证明才终于让人们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圆周率,然后进行圆的周长的计算教学。我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计算圆的周长,而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领略数学思想,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学习兴趣,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环境,给他们以足够的时空,让他们能独立地去想一想,做一做,让更多学生爱上数学,为后续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我本节课地教学做以下反思。

一、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产生学习需要。

本节课教学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备课之前为更好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了课前研究。课上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然而然过渡到圆的周长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和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宽之和有关,那么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二、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究环境,在实验中测量时强调要科学、严谨,引导学生正视误差,接纳误差,并客观分析误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一个科学规律的得出是要经过多次实验证明的这种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追求数学教育的文化品位。

本课在揭示圆周率时,不仅适时地介绍了祖冲之,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还告诉学生研究圆周率的第一人――阿基米德以及刘徽的割圆术,告诉学生有许多的中外数学家呕心沥血,甚至是一生的计算,才使人类认识到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感受着数学的文化价值。

总之,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和开开展了学生的操作活动,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能有效发挥,教学活动丰富,教学环节科学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