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3

构建新时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

魏召云

魏召云上海大学200444

【摘要】产生于列强压迫之下的中国的民族主义,伴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而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再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使我国的民族主义遭受着各种思想的冲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良现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1-196-01

一、新时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相关概念

(一)民族主义的含义

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概括。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对爱国主义、民族性以及民族主义的属性与历史的完整而且系统的研究。”[2]然而从哲学上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存在的既是合理的。民族主义既然是存在的,就需要对它有一个合理的定义。较为经典的定义是: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有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归属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因为国家是民族的象征,如果一个国家四分五裂,民族也就不复存在。笔者认为,民族是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由共同的文化、历史记忆而产生的国家认同,更多地体现为对民族国家利益的维护,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二)“中国的民族主义”内涵界定

要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1840年到1949年,我们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刺激了民族的觉醒。在一次次的压迫战争中,我们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只有强大起来,在世界上才会有话语权。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人民对是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其次,民族主义是一种行动,在国际交往和对外活动中维护本民族利益,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平等、繁荣的爱国行动,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民族主义”;再者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性群众运动,是思想指导实践的运动,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凝聚成的,是他们的爱国行动凝结成的。

二、影响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受到发展的因素

(一)国内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容易把我国的民族主义引入歧途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我国的民族主义向着极端的方向发展,要么不顾一切不加分析地的维护我国的民族主义,要么盲目地崇洋媚外,这都不利于当前我国的民族主义的发展。极左的民族主义者盲目排外,尤其是青年一代,在网上随意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这些带有个人情绪的煽动性的语言,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极右的崇洋媚外的民族主义者,很容易产生对民族、国家的不满,容易走上民族分离主义的道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过激的言论很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这种以爱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极端的言论,大众对此更没有辨识力,很容易把大众产生带偏,不利于我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新自由主义的在我国的传入制约着我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大规模的传播冲击着我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把民族主义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是:经济上,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非调控化;政治上,竭力鼓吹多党制、民主化,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主张“小政府”;思想上,鼓吹“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实行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就容易使社会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使人们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观念淡化,不利于民族主义的发展。另外,随着新自由主义的传入,人们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审视民族主义,思考他们应该奉行的是民族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我国的民族主义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三)西方实行的“和平演变”,冲击着我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就运用各种手段,企图击垮中国的民族主义。伴随着中国的强大,西方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向我国输入他们的思想文化制度,企图先从思想上打开突破口,击垮中国的民族主义后,再从制度上击败我们,改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们进行思想上的攻击,企图运用网络武器击垮我国。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年代,网民接触的信息量大,尤其是青年一代缺乏辨识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如果青年一代丧失了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的未来令人堪忧。我国的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全靠青年一代,要加强青年一代的民族主义的教育与引导。

(四)全球化给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全球化浪潮对民族主义的冲击和挑战,影响着民族主义的发展。“全球化使西方的意识形态得以推广,这一点激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的抵制……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和侵入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而使这些国家旨在维护民族尊严与独立地位的民族主义表现出一种对抗意识”。民族主义的这种对抗因素带有情绪的成分,很容易在自我保护中走向极端,缺少理性。毋庸置疑,我国的民族主义现阶段受全球化的影响不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冲击着我国的民族主义的发展,一部分民族主义者表现出了盲目出排外的情绪,还有一部分的人对我们的民族主义表示怀疑,企图用西方的文化重新构建我们的民族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主义该如何发展,令人深思。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

(一)将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我国的民族主义理性发展。

只有将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的公民才会有正确的民族主义观念。只有构建一个公正、法治、和谐的社会,公民才会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的中国固然需要民族主义,不过我们需要的是和平理性的民族主义,它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民族主义内在建设不足的原因,在于它没有从前现代化的文化的、种族的认同发展到民族国家的认同,没有从本能的爱国主义发展到理性的爱国主义”。中国的民族主义必须落实到国内的基本政治制度建设和保障公民权利上,这样才能实现现代民族国家认同。

(二)加强民族主义的宣传教育,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妥善处理民族分裂只有强化人民群众的民族主义意识,才能防止少数敌对分子分裂民族、国家的不良行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些影响恶劣的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如藏独分子搞独立、破坏,台独势力的日益猖獗,这都警示着我们,要加强民族主义的宣传教育,尤其是青年一代,更需要接受民族主义教育。“近几年,美国学会的会刊更是在积极组织讨论如何将民族主义整合到大学本科的历史课程之中。参与讨论者均赞同在大学开设民族主义课是当务之急,因为不了解民族主义则不能了解近、现代世界,而且也无法了解所谓的后现代世界”。在我国,针对当代青年的民族主义意识淡薄现状,也应当在学校开设中国的民族主义的课程。在社会上要大力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这也是通往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三)理性对待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我们要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于西方欺压下的中国的民族主义,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一方面又对西方表现出了抵制和排斥。“西方具有了敌人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这里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向西方学习。西方在对我们实行“和平演变”,向我们输出他们的思想观念时,其中也会有一些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所要学习借鉴的方面。关于我国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的情况下,对西方的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学习,学习西方文化中自信、开放的思想;而不能崇洋媚外、一味地模仿,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发扬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战胜西方压迫的决心和信心,要相信中国的民族主义能够发展得更好。

(四)通过融入全球共同体中,构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新时代的中国是在履行大国责任中构建自己的民族主义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发展,让世界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因为我们的民族主义不只表现在国内,还表现在国际交往中。有学者指出,“尽管民族主义被导向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中国的领导人认识到这个目标只能通过使中国融入全球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今后,我们要以更加积极地态度参与到全球经济、政治合作中去,在全球化的合作中提升我国的民族认同,构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8-269页.

[2]王小东等:<<全球化阴影下下的中国之路>>[M].载<<战略与管理>>.2000(5).

[3]戴金发:<<论后现代时期的民族主义>>[J].江西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0.(7).第119页.

[4]李其荣:《关于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的思考》[J]北京:《世界民族》.2002(1).第16页.

[5]罗厚立:<<民族主义感言>>[J].读书.1999(12).第93页.

[6]任炳强:<<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原因、特征及其影响>>[J].江苏:学海.2004.1(13).第78-79页.

[8]沈惠平:<<海外学者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贵州:贵州民族研究.2007.(4).

[9]彭萍萍:<<民族主义研究综述>>[J].北京: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1).第121页.

[10]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4).

[11]Carlton.Hayes.[J].EssaysonNationalisminChina.NewYork:TheMacmilianCompany,1928.p.2.

[12]Wang.Gungwu.BindUsinTimes:NationandCivilizationinAsia,Singapore:TimesAcademicpress,2002.p.114.

[14]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习近平: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