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鹏林
(北海市卫生学校,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会态度、音乐教学、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课程评价4个方面简单阐述关于中职音乐教育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课外音乐活动;音乐课程评价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在中职校园中逐渐枝繁叶茂。但当深入校园,亲自去触摸中职音乐教育时,却发现“繁荣”后面隐藏着奇怪的现象:音乐课充其量是一门作为“调节剂”的副科,上与不上无所谓,上好上坏无所谓;学生们听着、唱着“音乐”,却说“音乐课”没意思;音乐课外活动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处于“放羊”状态。针对这些奇怪的现象,笔者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中职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在中职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因而大部分中职学校错误地认为“学生将来不从事音乐工作,没有必要上音乐课”。其实,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使他们切实了解音乐文化,正确认识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消除“为了从事音乐工作而学习音乐”的错误观念。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合作意识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目的是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的美育、德育、智育及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正在被人们逐渐接受。音乐教育首先表现为一种美育教育,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它还会起到辅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中职音乐教学方式
1.让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才能的内涵,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教学过程中,常听学生说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没有音乐天赋,其实是没有正确认识音乐才能的内涵。以前的音乐教育存在许多弊端,音乐课只是单一的唱歌课,而乐器、舞蹈技巧的培养只是片面地针对“特长生”,逐渐形成了“为了从事音乐工作而学习音乐”的错误观念。殊不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能力也是音乐才能中的重要能力。通过幼儿园、小学、初中所受的教育及自身智力水平的发展,每个中职生都具有这些能力,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认识这种能力,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从听赏角度去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中职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追崇着自己的偶像明星,极力模仿、了解偶像们的一言一行。教师何不利用这种心理特点,让自己变成学生眼中的“师星”呢?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是活力充沛的,并能以自身的活力去感染周围的人。老师美丽而得体的穿着打扮,随和而亲切的谈吐,甜美而真诚的笑容,热情而开朗的性格,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精彩的课堂组织,都是提升人气所必不可少的。一名教师散发出的个人魅力越浓厚,他(她)就越容易把学生真正领入课堂。这正是教师的“明星”效应。
3.学生“自主经营”教学内容。新课标出台后,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我们不妨把这“自主”的乐趣与学生共同分享。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内容,享受主人翁的快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可以这样:老师根据课题,选择几个作品,并在课前对这些作品作一番简介,之后由学生挑选出1~2个作为课堂欣赏的内容。若学生挑选的作品多于课堂容量,则可应其要求,以班为单位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欣赏,以免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4.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有学者认为:流行音乐实际上是现代都市“民歌”。假如认为“传统是一条河”,那么现代都市“民歌”就应是这条传统之河的延续部分,是音乐母语的新的一部分。音乐母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必要性乃至迫切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作为现代都市“民歌”的流行音乐还有什么理由被排斥在音乐教育之外呢?流行音乐强烈的视觉、听觉享受冲击着、包围着现代人的生活。它的消费群主要在青少年,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热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正可谓投其所好,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实际出发,师生共同参与。新课标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令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但是如何让中职生“参与”呢?十六七岁的他们具有较强的成人意识,再让他们去做拍手、跺脚的律动显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而“参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让每个人都积极地“动脑筋”。中职生有出色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感受和体察别人的情感。而音乐作品则“最完美地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戴里克·柯克),这就使中职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成为可能。音乐存在于物质音响和欣赏者主意识的关系中,音乐不仅仅是声音,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容的。欣赏音乐一方面要以作品为理解的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又需要审美者思想情感参与“填充”和“创造”,这就使中职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成为必须。
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灵活变通,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材《二十世纪音乐———现代音乐》的活动与思考中,有这样的习题:欣赏《水中倒影》,试将你听后的印象作一幅与音乐相应的“印象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印象,可以画画;可以用肢体语言;可以借用某首歌曲旋律自编歌词演唱;还可以用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促进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并重,需要建立师生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因此,音乐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地设计兴趣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避免生硬的、繁杂的技能技巧训练,善于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应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音乐教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去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乐当中,教学用语、教态、表情都要与音乐相符,才能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切实提高他们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主动投入到音乐美的体验和理解当中。
三、中职课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中职学校往往对课外活动不够重视,即使有规定的“文体课”或“文体活动”时间,但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放任自由”,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组织。如何充分利用课间、餐间,利用校园广播,依靠集体组织,开展轻松、愉快又有教育意义的课外音乐活动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每周一歌。组织学生每周学唱一首内容健康向上,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歌曲(由学生和老师共同选定歌曲)。首先在各班文艺委员的组织下,利用课后时间在班内随录音(原唱和伴奏)学唱。然后定期举行歌咏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合唱、重唱、小组唱或独唱都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担任评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唱歌曲的能力,提高了演唱水平,更使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集体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基本素质得到了锻炼、提高。
2.自由欣赏。校园广播可以设置一个固定的栏目,在每日餐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向全校范围播放选定的音乐作品。可在一周时间里固定播放2~4首节奏、速度、风格各异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既加深印象,又避免乏味单调。学生可仔细聆听,也可只作为背景音乐欣赏。同时,还可以将作品的相关介绍以板报的形式展出,便于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音乐。这样,即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大脑,又能使身心得到音乐的熏陶,拓宽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音乐“自助餐”。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储备一些音像资料。而这些音像资料不能只是单纯的音乐,还应配备相应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体裁形式、音乐要素呈现特点以及作品表述的内容、情绪和意境等资料。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开设一个“音乐吧”,既方便学生鉴赏,又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供学生交流各自的音乐财富和音乐感悟。相信这充满时尚气息的“音乐吧”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与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去欣赏音乐。
四、音乐课程评价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展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及价值判断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人生规划意识等提供有益的参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着眼,涵盖音乐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个领域,按照音乐课程目标的要求,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全面地进行。考试的形式可以多样,但重要的是音乐科的成绩里应该没有不及格。奥尔夫说过:“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每个人哪怕是弱智者,都天生具有一些音乐感觉的潜能。教师应让良好的音乐评价带给学生自信。正如奥尔夫所说:音乐教师的作用不是去鉴定学生的音乐素质好或差,而是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发芽。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融汇了国内外现代课程的精华,新课程的设计越出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引起教师的职能、观念、素质、方法等一系列的重新组合和分化,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历史性转变。在这样的形式下,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重新塑造新型完美的职业形象;由知识传递者变为课程创新者;由教学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学业成绩评判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中职教育无论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还是学校的教学任务来说都是一特殊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3]谢明钢.开发的学习平等的交流[J].中国音乐教育,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