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灵性课堂七要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政治学科灵性课堂七要素

陈丽丽

陈丽丽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266700

课堂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们貌似听得津津有味,但让学生领悟情感、畅谈感受时,班上立即“满座寂然”,无敢言者,即使有个别举手发言的,也总是那几个人,寥寥数语。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这时我们把失败归罪于学生是苍白无力的,那么教师如何让课堂充满灵性,让学生在快乐和喜悦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我以政治学科《文化生活》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例,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设计——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注意力不易持久,这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怎样的课堂设计才能让政治课教学不再枯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

第九课从国家层面,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道路,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本身内容的政治性就特别强,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很远,一个怎样的教学设计,既能更换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中国梦”为主线,用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作为情景探究材料。中国近代前期,仁人志士对“中国梦”的曲折探索这是“救国之梦”;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这是“建国之梦”;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是“强国之梦”。用对“中国梦”的求索呈现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课堂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新课的艺术性是最终达到思想政治课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的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堂课中我的导入是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课堂采访,“你有梦想吗?为什么有这个梦想?你准备怎样实现你的梦想?”接着由个人到国家提出“中国梦”这个主线。2012年11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又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再以“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三部曲将知识融合在这段艰难求索的历史中。

三、课堂提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课堂中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救国之梦”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实业家的梦想”是什么?2.调动历史知识思考“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3.你能运用创新途径的有关知识分析近代前期的一系列探索都失败了的原因吗?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四、课堂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

我们要善于用充满情趣,富有表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以增强表达的“可听性”和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师生达成共鸣与默契,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救国之梦”到“建国之梦”篇章的过渡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言:事实反复证明,“全盘西化”是一种错误观点,文化复古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中国又一天天沉入黑暗中。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一下子从那段黑暗的历史中犹如看到了光明,也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性。

五、课堂节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再科学的节奏也无法全部带动精彩的生成。教师要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从而使师生节奏完全一致。

整节课分为三个篇章,其中“建国之梦”对本节课知识起到了铺设引入的作用,不是重点所在所以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建国之梦”环节是本节课浓墨重彩的地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而“强国之梦”环节是情感价值观升华的地方,也需要在情感上花力气。所以每个环节用时不同,侧重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六、课堂小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们的教学内容是连续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那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会使整个课堂黯然失色。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的思路是走出历史再次回到生活中。给学生展示了现在我国社会存在的许多文化矛盾,让学生思考“这样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使我们担忧,中华民族是否会陷入到一个悲惨的轮回中?甲午战争的阴影会不会再次笼罩我们民族的天空?这样的担忧也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在经济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后在文化上提升国家软实力?”,不仅让学生对这堂课学的知识有更多的思索,也对下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价值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能象知识能力目标那样通过讲解、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在“强国之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辩论,正方观点是我们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出于理性,反方观点是我们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出于热情。通过辩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的热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生活》就要上出文化味来。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的环节中去,演奏一首和谐的乐曲,让教学充满灵气,这样课堂才有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