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塑造与主体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1

人格塑造与主体意识

王务文

王务文安徽省六安中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全面发展”不仅在于社会公民的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如何,也在于个体的人格塑造和主体的积极建构。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主体的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和积极交往,学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进而形成相应的个人追求、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从而具有丰富的人格、人性。

一在多元解读中养成主体批判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价值观念在遭遇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就语文学习而言,个性化阅读、创造性写作等已成为新形势下引领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文言文虽然距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在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认识,但运用现代眼光对文言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回归田园后的无限欣喜,当然也流露出“乐天安命”的出世情绪。在与学生探讨本文的思想倾向时,就有学生发言认为,陶渊明不敢承担当时社会赋予他的责任,有逃避社会、摆脱责任的消极倾向。学生的这种看法与一直以来的“与官场决裂,追求理想的自由生活”的传统观点大相径庭,是学生带着批判意识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多次提到多元解读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此来看,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解读实质上是其主体性的完善与发展,是其现代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与体现。又如“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样,就把多元解读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得到有力的提升。

二在品味理解中体味耿介光明的人格

这里所说的“人格”,并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学上的“心理个性”,而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带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心理积淀。华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时空上,闪耀着许多思想深邃、人格耿介的文艺之星,他们特立独行、潇洒深沉,以丰富的经历、独特的思想和巨大的成就纵横文坛,影响后人。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深入领略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而且要通过文言文本的阅读,主动体味文本作者以及其中所关涉的人物丰富独特的人格。比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就要从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中品味出作者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与凝重;读杜甫的《兵车行》,就要从字里行间咀嚼出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良苦用心??这样,通过阅读,学生才能自然地进入特定的人物和情境之中,与人物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三在自我建构中完善独特丰富的个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对知识的建构,自己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更易于形成个体独具特色的学习个性与风格。建构主义理论里所说的“建构”,其核心就是主体的质疑——探究,所指向的目标就是主体的丰富内蕴和创新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文言语法常识需要学生自己的归纳总结,而且文言文的语体风格和价值意义也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通过阅读——探究方能真切的体验。学生通过总结、体验和感悟,把书本上的陈述性知识与通过自己主观建构所获得的程序性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自己未来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建构,不仅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文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主体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建构式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都会相应地得到培养。在整个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只能而且应该是引导性、服务性的工作,如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方向、为学生理清文言作家的思想历程和写作风格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写一篇质量比较高的文言习作,都可以完善学生的学习个性和主体人格。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