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氛围·方法·基础·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1

动机·氛围·方法·基础·精神

李达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李达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羊山镇中心小学122614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应当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叶圣陶老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师讲;自能作文,不待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里所说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就是语文课要培养的自学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概括地说,就是“动机·氛围·方法·基础·精神”。下面就粗浅地谈一谈我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小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并进行具体辅导。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来看的,也不是当“听众”来听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自学习惯。

二、组织有效的自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自由、愉快的心理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地、创造性地展开;学生才能想学、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人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三、教给学生适当的自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四、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方法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严格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读、写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集中表现。读、写结合,使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既促进知识掌握,又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自学精神”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必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再加上语文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适合自学,容易自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培养现代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传授他们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学习。要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小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会重蹈旧辙,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现代的青少年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交给他们启迪知识金库的钥匙,而不是金子。这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完成。

总之,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小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小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解放”了老师,又“救活”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