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巧改文章现新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文章不厌百回改,巧改文章现新篇

赵亮

——浅谈小学生自改习作的指导

赵亮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小学725300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势在必行,一方面要让学生重视习作的修改,另一方面要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自改习作的指导上,教会学生自改习作的方法,真正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圣陶语)的境地。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习作训练,更应注重学生自改习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力激发“兴趣”借给“慧眼”传授“秘籍”“进行到底”

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便一厢情愿拿起红笔“刀砍斧削”,改得满纸通红方肯罢休。没有想到,我认真批,学生马虎看,学生的作文能力总是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甚至下次作文仍然重犯上次作文的错误。究其原因,没有把指导作文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改上。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势在必行,学生自改习作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真正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圣陶语)的境地。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习作训练,更应注重引导小学生自改作文。

一、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1.感受优秀习作的“魅力”,激发学生习作的激情

我发现我的学生都有欣赏美文的需求,就常常推荐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适时进行诵读。同学们听得很入迷,不时发出赞叹声,有时还抱以热烈的掌声。我从同学们的眼中看到了他们想写出优秀习作的渴望,便相机激励他们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2.认识修改习作的“必要”,增强修改作文的意识

我让学生从评价优秀习作的优点出发,让学生意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修改得来的,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并用鲁迅、曹雪芹等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让他们增强修改习作的意识。

二、借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慧眼”

1.品味改前改后的“变化”

如何借给学生一双“慧眼”?我常把有指导意义的示范修改作文展示在幻灯片中,供学生比较、讨论、交流:文章改前改后有什么变化?这些地方为什么改、为什么删、为什么调、为什么添?并要讲出原因。修改前后的差别让学生一目了然,慢慢地,他们也会用这双“慧眼”去发现问题,并明确要改到怎样才算成功了。

2.品尝修改习作的“甜头”

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我会出示相仿的片断让学生独立修改,然后利用幻灯片展示成功的修改成果。当我声情并茂地朗读那一篇篇成功的修改佳作时,我分明能感受到孩子们心中的那份荣耀与甜蜜。品尝到了修改习作的“甜头”,孩子们对写出优秀习作的渴望就更深了。

三、传授学生修改作文的“秘籍”

1.通读全文,完成基本修改要求

初稿写成,先通读全文,用朗读自改法(自己反复朗读初稿,有些错别字、漏字、病句、笔误,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并使用修改符号纠正过来)、旁听修改法(读给同桌听,请同桌一起找问题并修改)用修改符号把文章改通顺,确保无错别字、无添字掉字、无病句、无笔误。

2.明确主题,让文章巧妙切题

部分学生的习作不能很好地切题,导致主题不突出、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明确主题是什么,围绕主题自改习作,适时切题,凸显主题。一学生在以“奋进”为主题的习作中,写了《梦想启动》一文,他写了自己怎么追求梦想的经过,丝毫未提奋进,结尾突然点到了奋进的主题,显得极不自然。经过指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为梦想而奋进的,那么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就应该写出奋进的过程,突出奋进的力量。经过修改,一篇题为《带着梦想奋进》的文章新鲜出炉,文章主题顿时凸现出来了。

3.精心选材,让文章典型新颖

针对学生习作中选材不当的问题,我会选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列出几个不同类型的材料,让他们从中筛选出最好的材料来表现主题,并说出选这个材料的原因,老师适时总结指导,让学生意识到选材新颖、典型的重要性;选材不当的作文,要求学生及时更换材料,再现新的文章。一学生在写《童年趣事》时,刚开始选择了自己小时候怎么煮饭、炒菜的,完整地描写了做饭的过程,趣味性不强。听到我说“趣”事就是要让人感到有趣味甚至很好笑的事后,他选择了自己小时候偷酒喝的趣事,并把自己喝醉后打醉拳的情景描写得很生动,同学们听了都赞不绝口。

4.仔细描述,让文章“具体生动”

我发现学生描述事情、描写景物不注重细节,往往三言两语就匆匆收笔。我便教他们巧用扩句的方式,添加修饰语,把句子写得更具体生动,细细回味当时的场景,抓住细节来写。

一学生在《童年趣事》中写道:“爸爸说,我吃了西瓜里的籽,以后头上会长出一个大西瓜,我非常害怕,连饭也不敢吃,水也不敢喝。”这段文字没有具体的心理感受,哪来的“趣味”可言呢?经过指导,学生细化了自己的心理活动,改成:“听完爸爸的话,我心想:这下完了,这可怎么办?头上长个大西瓜,那多难看啊!从这以后,我每天提心吊胆,担心就在哪个时候,西瓜就长在我的头上了……”经过修改,有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文章显得具体生动、趣味横生。

5.真情告白,让文章打动人心

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人心,我要求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感,细化心理活动的描写。如,一学生在《害怕》一文中写道:“我感到好害怕啊,怕极了,实在从来没有这么害怕过,真可怕啊!”只会就“害怕”一个词来写,显得空洞而不真实。我问她,当时你那么害怕,还有什么感觉?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细细回忆,才写出了当时的感受:“我吓得叫不出声来了,难,难道,难道……有鬼?怎么办啊?身体好像不能动了,脚好像被粘住了,身体感觉好沉重啊,是不是鬼找上我了?不要啊!妈妈,救我啊!我的泪水顿时从眼眶里‘跳’出来了。”通过修改,真实的感受,真实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

6.坚持积累,让“素材库”成为“宝库”

为了让学生更牢固、更持久地掌握自改习作的方法,我要求学生把自己修改前修改后的习作都保存起来,建立习作修改“素材库”,并在每一次习作后面注上自己的修改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在比较和反思中能进一步掌握自己习作修改的方法,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也为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学生的初改一旦形成习惯,就无需老师次次叮嘱了,学生自改作文就有章可循、有条有理了。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自改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将修改习作“进行到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作文教学任务繁重艰巨,道路漫长曲折,唯有长期坚持,不懈怠,及时掌握学生习作的动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积极探索更新颖、更实用、更高效的指导方法,形成作文修改的长效机制,方能厚积薄发,总结出更多作文教学的丰富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作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