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寻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4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寻与实践

肖明华

肖明华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610213

摘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课程三个层面,把握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并加以借鉴、改造和利用,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合我国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在探寻基础教育国际化及其实践中,“以语言为工具,以素养为追求,以思想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并努力创办高品位、高质量的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国际化视野国际课程外语教育特色

在以经济为主的全球密切联系影响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必然的历史进程和客观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学者对教育国际化的讨论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涉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动因、现状与对策等,注重与欧美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比较研究。出于对教育民族性和本土化的考虑,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讨论是近几年才有所涉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国家对教育的开放,基础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扩大教育开放单列为一章,提出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等方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由此看出,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位置。而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教育观念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在于教育观念的国际化,要从全球的视角来认识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未来世界作准备,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注重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情。

2.教育对象国际化

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础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国际化,重视外语教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上海教育国际化在人才培养上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与竞争能力。2004年,美国发布了关于国际教育的执行备忘录指出,以“保证公民对世界的广阔视野、对其他语言的熟练掌握和对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就培养目标而言,学界基本达成一种共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民族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3.教育模式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相互依赖,世界不同国家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更加频繁,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走向更加开放。为了推进教育国际化,很多国家对本国原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各国都在考试制度、合作办学、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

4.教育内容国际化

当前各国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三是汲取国际课程教材的精华,创设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四是推进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如环境科学、航空航天科学、能源科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概括起来说,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课程三个层面,即从全球化的视野去把握和理解教育,并注重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再将我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进行横向比较,把握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并加以借鉴、改造和利用,从而促进有利于我国学生成长的、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学校实践

教育国际化就是不断拓展教育的国际视野,推进自身的教育改革,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把握我国教育实情进行改革、创新;既把握国际标准,与国际教育接轨,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亮点,形成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与话语系统,从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与竞争力。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发展之路,坚持以“素质培养、课程改革和文化引领”为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助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整合型发展,促进学生“品格力、生活力、竞争力”全面素质发展。与此同时,主张创办高质量、高品位的外国语窗口学校,在实践中“以语言为工具,以素养为追求,以思想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探索教育国际化,走特色发展之路。

1.以语言为工具:“6T模式”外语教育特色

外语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为教育国际化提供可能和基础。在英语的奠基下,学校外语教学开始繁花绽放,向多语种发展。如今,初步形成了双外语教学的格局。采取“双主修”和“一主一辅”的模式,开设德语、法语等语种的第二外语课程,丰富的语种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引进外语原版教材教学,实行小班化教学,将40余人的行政班学生平行分成A、B两个教学班,外语课堂上学生受到了个性化辅导且能获得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时空;课堂中注重听、说、读、写、译、辩、演等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等,教师教学注重文化差异的点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中学建立友好学校,为学生实现国内外双通道升学奠定了坚实的语言与交际基础能力。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6T模式”外语教育特色:(1)在外语教学上采用双师制、双班制(Twoteachers,Twosectionsinoneclass),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外语层次,把常态班分为A、B两个小班分别实施教学,有利于语言的实践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两位外语教师共同对常态班进行外语教学研究,既协作又分工,共享教育资源,使教学设计更加灵活、精致,情景式、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得以采用,逐步形成外语课堂教学“容量大、效率高、节奏快、交流勤”的教学特色。(2)在外语课本选择实施“双教材”(Twotextbooks),除了引进外语原版教材教学外,还注重外语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以中西文化讲座或选修课为载体,开发和使用校本课程资源,如《西方百幅名画赏析》《西方百首名曲欣赏》《西方主要节日》《欧美文学鉴赏》等。(3)在课时安排上突出“双课程”(Twocourses),采用必修与选修、显性与隐性、学科与活动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以英语课程为必修课,同时开设小语种选修课程,在尝试英语视听、快速阅读、英文写作、英语演讲、拼词竞赛等校本课程的同时,加强对德语、法语等语种的初级水平认证。(4)课堂和校园的“双语环境”(Two-languageenvironment),如双语标志牌设置、外语小班教室布置,着力营造外语学习的情景空间。同时,举办英语Party、国外语艺术节、课本剧排演、双语演讲、双语升旗、双语广播、互访交流等,创设外语学习的最佳环境。(5)外语学习的“双倍效率”(Twiceeffeciency),语言学习上事半功倍;以语言学习为基础,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和成绩提高。(6)升学上实现“双通道”(TwoChannels),即国内、外双通道升学模式。近几年来,学校就有50名学生分别考取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康卡迪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国南锡第一大学、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等国外名优大学。四川省理科第8名施裕籍从清华毕业后,以亚洲考生第一名被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为硕士、博士连读;王骏纬高一参加美国高考以优异成绩被美国巴顿大学“少年班”全额奖学金录取,为美国大学在川录取的第一个免托福考试的高中未毕业生,创造亚洲新纪录。大部分高中学生完成学业后能轻松参加托福、雅思、赛达、大学英语四级等考试,顺利拿到国外大学奖学金。

在外语教学和教育研究中,学校最终形成了以外语特色为基础的特色学校发展模式,以课程、文化为核心,以建设特色课程、培养特色学生、构建特色课程、营造特色文化为目标,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以素养为追求:在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中发展

人的发展路径是“成人——成才——成功”,国际化人才培养首先要关注人的基本素养教育,即先做人再做事。国际化人才培养应从学校做起,从基本素养做起,如诚信不撒谎、负责任敢于担当,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中缺失的,也是学生所要培养的基本素养。在全球视野下学生如何学会生存,在交互与融合中学会竞争和合作,而我们学校的做法是“阅读写作演讲培育人文精神,批判反思创造树立科学精神”。在中外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任何领域、任何有所建树的人才都是依靠兴趣与自信而最终走向了成功。国外的孩子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最大法宝就是兴趣加自信;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上的最大失误是,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确定。”从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上的差异就可以得到验证。国外的孩子在最善于幻想的时候受到了赞赏而发展了想象力;在最有表达欲的时候受到了鼓励而发展了表达能力;在最喜欢动手的时候受到了训练而发展了动手能力;在最有好奇心的时候得到了机会而发展了探索能力。而我们把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获得的应试能力当作了基础好,完全掩盖了我国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低、基础差的实际现状。中外孩子的能力差距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逐渐拉开,并在小学、中学阶段逐渐加大。中外教育各有其优劣,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国外教育的长处学到手,同时克服我们自己的教育缺陷。

由此,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坚定不移地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健康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终身成就。在办学实践中,借鉴美国西点军校和英国伊顿公学的成功办学经验和实践智慧。“美国西点军校有‘22条军规’,我们学习它整齐划一的作风、战无不胜的精神以及“领导力、执行力和人格魅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这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借鉴英国伊顿公学,则是要领悟其中品位高雅、绅士淑女的品质。我们的理念则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担心孩子没有素质?”于是,通过“外塑形象,内炼素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校借鉴伊顿公学“独立、诚信、礼仪、友爱、尊严、传统、忠诚、勇敢、感恩、绅士、责任感”等11种经典品格,并分解到各年级去侧重培养:初一年级“独立、诚信、礼仪”;初二年级“友爱、尊严、传统”;初三年级“忠诚、勇敢”;高一、高二年级“感恩、绅士”;高三年级“责任感”。

另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如国际游学活动、模拟联合国会议、友好学校互访等,从中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为人处世等社会交流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如“习惯养成、品格修炼、能力培养、志向确立”,被学校列为目前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学校主张的‘素质培养’其实质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三力:品格力、生活力、竞争力。学习能力、外语优势、科学思维,这些都是未来“竞争力”的范畴;而“绅士淑女”的自我形象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心理状态、知识技能、个性发展、形体锻炼等,属于“生活力”培养;爱国精神、11项经典品质、国学与民族文化、社会实践与劳动纪律等,则反映一个人能走多高、多远的“品格力”。“三力”是构成未来精英人才、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也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融通结合。最终,在“思维活跃、行为规范,做人品位高雅;志存高远、勇于创新,做事追求卓越”的校训感召下,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民族情怀、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3.以思想为内核:国际教育的智慧元素融入课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教育领域的扩大开放,许多国外课程被引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加以研究、实验或实践,一般被称为“国际课程”。《上海教育》编辑部于2012年五月份集中关注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课程和实践案例,并汇编成《基础教育国际课程完全手册》。该手册分别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信息技术等高中国际课程进行了比较,而且还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一些国际课程,如IB(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国际文凭课程)、AP(AdvancedPlacementProgram,美国大学预科课程)、A-Level(GeneralCertificateofEducationAdvancedLevel,英国普通教育高级证书课程)、Pre-U(CambridgePre-U,剑桥大学预科课程)、EPGY(TheEducationProgramforGiftedYouth,斯坦福英才教育课程)、DSD(DeutschesSprach-diploma,德国语言证书项目课程)、BC(加拿大BC省海外高中课程)、PGA(ProjectofGlobalAccess,全球通用证书项目)、SDP(SkillsDevelopmentProgramme,技能拓展课程)、WAP(WorldAmbassadorProgram,全球使者课程)等。

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国际课程绝不是为了部分学生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国际课程整体设计的研究与实施,培养更多、更好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借外力”是为了“强内功”,国际课程的引入,要对其目标、结构等清晰认识后,才能深层把握、辨析与批判性借鉴。由此,引入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亮点,才是基础教育学校探索国际化最为科学、有效的做法。譬如,IB课程为实现“为人生的教育”或终身教育的宗旨,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育学习者热爱探究、有学识、有人道主义精神、具备国际意识的十大必备素质。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目前引入了DSD等课程,将其国际先进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中加以借鉴和改革,一方面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另外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在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中,一直坚持着四个基本的教育理念:(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2)在高中阶段关注学生在选择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未来发展的一定指向性意向,如专业倾向、人生规划等;(3)明确学生发展是有明显差异的,既注重对全体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育,也注重采用加速与丰富等方式,推进不同领域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如体育采用选修课程、开设第二课堂、举办国际大讲堂等;(4)关注学生社会生活与社交能力的培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践。

4.以文化为灵魂: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兼容并蓄

国际课程与交流互访以及教育开放的程度加大,别国的文化意识会逐渐渗入课堂和学生的脑海中。由此,我们始终不要忘记“文化”这个灵魂,国际课程不能“照搬拿来”,而要“筛选融合”,重在“满足需求”。学习国际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完善本国的课程体系,并最终实现弘扬民族文化和人类进步的伟大使命。

全球化不是同质化,国际化不是外国化,教育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教育国际化,首先要关注母语和民族的文化。”学校注重通过大讲堂、小课堂进行国学教育,并着手开发和创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经典诵读》《论语新解》《学生礼仪文化读本》。其中,每周开设一次的活动选修课(又称为“第二课堂”)颇具特色。其组织形式是,各学科教研组教师依据自身的文化背景、资源优势和素质特长、兴趣爱好等,为满足学生的选择多样性设计一场时间为60分钟的专题讲座。这类似“百家讲堂”,课程内容丰富,教师自主开发,学校综合管理,学生自由选修。讲座的内容集中在国学、名著、名人、名曲、名画、人与自然、生物、世界自然、地球科学等方面,有体现“民族情怀”的国学经典教育,也有拓展“世界眼光”的外国人文解读。学校还编制了《选修课·活动课管理手册》,制定了课程的规划方案,规范了讲座的选题内容。活动选修课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也打开了国际视野;选修内容及时反映人类知识、信息的当代成就,同时强化必修课程与世界发展变化的动态联系;多样性的课程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个性发展,进而也推动了校本特色课程的构建。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国际化首先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外来文化的尊重;表现在对民族文化价值的理解、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使用;表现在文化能力的提升,用自己的眼睛去作文化观察,用自己的嘴和笔去表达和传播。如果缺乏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分辨,缺乏对新文化的接纳与创造,那么,文化能力只是纸上谈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将会停止发展的脚步。所以,在全球化进程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更好地培养学生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生存能力,才是基础教育国际化探索和学校实践的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

[1]官芹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教育责任重大:专访上海教育委员会主任薛明扬.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J],2012,(7):6-7。

[2]陈天佳朱震旦美国战略推进国际教育.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J],2012,(6):32-33。

[3]赵萱张佩萍基础教育国际化:合理性探寻与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J],2011,(3):3-5。

[4]基础教育国际化课程完全手册.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J],2012,(5):18-53。

[5]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