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范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范对策研究

罗德英

罗德英(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目的:了解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根据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在生物、化学、物理和心理方面,在以上四个方面做出防范对策,加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减轻护士的心理护丹。结论:相信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能够减少或消除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避免或减少有害因素对护士身心造成的危害,从而提高感染科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029-02

感染科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由于病区内出现不良环境,存在大量的感染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接触,这些都使感染科的护士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因此,重视和预防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具有现实的意义。现进行如下分析。

1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生物因素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物表菌落≤15cfu/cm2,医护人员手表菌落≤15cfu/cm2,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约500~1500个菌粒/分钟,在同样病房,人员增多,活动量增加,菌量也会随之增加。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士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物理因素

感染科护士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不同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针剂安瓿、碎玻璃等。在抢救病人时,由于时间紧迫,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疏于自我防护,会使皮肤黏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害,存在着职业暴露的危险。

1.3化学因素

在日益重视医院感染的今天,护士是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最常使用者,其中如含氯制剂、戊二醛、甲醛消毒剂等,均为挥发性消毒剂,对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均有不良的影响,长期吸收可致中毒。

1.4心理因素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与外界信息交流不多,特殊防护的着装要求影响美观,也易造成护士的自卑感。感染科收治的病人几乎都具有传染性,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工作环境严肃紧张,势必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高强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症。护理工作平凡、繁重而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思想压力大,如吃饭、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神经衰弱并易患胃病等。

2防护对策

2.1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范

2.1.1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于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病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2.1.2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护士进入病区,正确穿戴隔离衣裤、工作鞋,遇到特殊传染病或进行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使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正确权衡经济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倡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2.1.3做好消毒隔离

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床位安置合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达到规范操作,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浓度准确合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窜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当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采用湿扫床,湿式拖地。每日对病区、治疗室、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用紫外线消毒1h或采用三氧消毒机定时消毒,并作好记录。

2.2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范

护士在工作中应该急而不乱、忙而不乱,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使用后的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不得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用力挤出残留血迹,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碘伏、乙醇消毒处理,在知道对方有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下,与医院有关科室联系,注射相关疫苗或应用有关药物,并做好跟踪监测工作。在陪护危重病人做各种检查时应注意自我防护,可根据病人病情选择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

2.3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范

护士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学会保护自己,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掌握正确的配制方法,配制时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如不小心溅到眼睛、皮肤上时应及时处理。使用可挥发性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戊二醛等时要密封保存。

2.4心理因素的防范

2.4.1树立安全理念,提高防护意识

从护士新入科起,做好专科培训,讲解感染科各种疾病的特征、治疗、护理,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自身防护。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培训方式,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干预、促进健康的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了解工作环境的恶劣性,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防范职业危害。

2.4.2做好护士压力管理

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注重自身修养、宽容待人,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业余生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主动学习压力管理知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树立较强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如此则产生较强的个人成就感。

总之,关爱自己、关爱护士、关爱健康是职业防护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严格操作规程,切实解决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继红;传染病科护士的职业防护[J];当代护士;2007年01期

[2]张玉芝;周俊卿;梁霞;曾娟;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年01期

[3]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Guidelineforhandhygieneinheahhcaresettings[EB/OL].[2002-10-25].http://www.cdc.gov/handhygiene/.

[4]EliseMB,LANTW,CraingNS,etal.RiskandMargementofBlood-BorueinfectionsinhealthcareworksclinicalMicrobiology,Rerieus,2000,13(3):385-407.

[5]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