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崇高成就崇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感受崇高成就崇高

赵功凯

关键词:崇高;美育;语文教育

作者简介:赵功凯,任教于安徽省濉溪中学。

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美学术语,都是美育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在进行阅读、赏析、写作等含有美育意义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偏重优美而忽略崇高,而由此带来的社会危害正渐显端倪。

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承语言文化,更在于塑造人的灵魂。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便是通过阅读和写作,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欣赏力和创造力,美化人性,改造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高质量的精神文明。而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仅仅关注优美与否,而不在意是否高尚,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不易觉察的巨大缺憾。日前中华网关于道德重建的讨论便反映了崇高感缺失给人们带来的迷乱与焦灼。

那么,什么是崇高?它与优美的区别是什么?优美就是美、美好,指所有能唤起观赏者愉悦、爱恋等感情的美学现象,如美丽、英俊、清秀、婉约、幽雅、绚烂等。而崇高指的是能引起崇敬、感佩、神往的美学现象。在我们中国传统美学里,尤其偏重精神品质的高尚与伟大,如深刻、高洁、坚贞、仁爱、无私无畏等。二者相较,前者重外观形貌,后者重内在品质。前者多属感官愉悦,后者指精神上的震撼与感召。从这个层面上看,较高级别的审美其实都带有道德元素,审美教育中都是蕴含着道德教育的。

语文教材的主体内容是文学作品,执教者当然有义务、有能力发掘其中的美育与德育资源,在传承语言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关于社会的批判,关于人性的揭示,关于生命的关怀,把知识传递发展为经验的改造,从而实现灵魂塑造的终极教育目标。

对于教材中的选文,品味鉴赏其种种优美,我们向来不遗余力。而如何崇高却鲜有细致分析和幽微阐发。其实,我们可以试作一下分类总结:

一、爱赏自然的情调和志趣

人类源于自然,又寄生于自然,所以在人类的天性里,钟爱自然便应该如钟爱母体一般。我们民族的写景文学,文句之精工富丽自不待言,自然体验之深厚细腻,亦时时处处让人叹服。所谓“蒹葭苍苍”“彼黍离离”;所谓“山高月小”“皎皎空中孤月轮”,所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谓“三月的柳絮不飞”“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所谓“山如眉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谓“夏虫也为我沉默”“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的苍凉”,透过这些对自然的体察和歌咏,我们不该仅仅看到语言的富赡精美,更应该感受到人心的真率纯净,表里清澈。笔者向来笃信,一个关注生命、热爱自然的人,其心地自会纯厚朴实,自不会有强烈的物欲,自不能粗鄙残恶,这样与渺小卑污划清了界限,离崇高还会远吗?

二、生命关怀和宇宙意识

爱赏自然是人心向外,人心向内便是检省和发现自己。苏格拉底说过,一个没有检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生命关怀和宇宙意识,其实就是检视人的生命与生存。真正的文学,都是站在角落里默默地记录着人类的生存经验,并于此过程中抚摸时间和空间,或显明或隐晦,探讨生命的意义和表达自己的哀乐之感。于此层意思上,孔子一句“逝者如斯”便振聋发聩,气象非凡。这样感叹的时候,这位圣人和哲人是在检省自己的生命之流还是人类历史之流?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歌时宴饮之乐强些还是来日无多的迫促感多些?“江畔何时初见月”和“悲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是否同样的心动神伤、寄慨遥深?史铁生“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和“自己的心魂”,这样思索时,他是诗人还是哲人?陶渊明不愿心为形役,“守拙归园田”,难道不就是史怀哲所谓“爱护并促进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非常欣赏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哀与乐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探询都逾于常人,脱离了浅俗薄情,自然也就走向了崇高。

三、人格的纯粹与唯美

古人有“比德于玉”的传统,重视人格的纯洁、高贵,讲究真性情,不作伪;讲究有血性,视尊严与自由如同生命;讲究天真淡泊,任情适性;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样的人往往因为理解生命的本真意义而洋溢着生命活力,神情超迈,襟怀坦荡,行事洒脱,取舍决绝。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和李乐薇把山居小屋当作艺术品,其生命的美感都源于人格的纯粹。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都是不肯给高贵的灵魂打折,做不到“伪辞色以悦人”,要保持人格之纯洁和独立。杜十娘的判词真好:“可怜一片无暇玉”。一个风尘女子,亦不肯屈身俯就,一旦美好的理想幻灭,所追求的真挚爱情和有尊严的婚姻成了泡影,就义无反顾地作了自己理想的殉物。为了让学生信仰纯粹唯美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爱情,笔者曾如此设计本课的结语:当一个人付出所有的热情和智慧去经营自己的爱情,当坚贞完美的爱成了一个人的信仰,一旦爱情幻灭,他(她)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理由和兴趣。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谓刻骨铭心、魂牵梦萦,所谓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所谓生死不渝、痴心不改,这些都不该只是预言和神话,而殉情虽然作不了我们现代爱情的样板,却也绝不该只是“古老的传言”。

四、追求真理的孜孜矻矻,不死不休

真理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正义、公理、美好人性和高尚信仰等等。罗素在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时,把追求知识当作人生的第一要义。正是罗素们促进和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最值得敬仰的是,这些人对知识的追求,不是为了利禄前程,而是为了知识而知识,完全出于“爱智的热情”(柏拉图语)。他们是人类的眼睛和触觉,是人类的头脑。没有这些人,人类便永远如懵懂的幼儿。

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总是怀着无限景仰之情。一个社会个体,去否定一种长期存在的不公平的社会机制,除了胆识和勇气之外,起最重要作用的应该是信仰。正义、公理、仁爱、自由,这些词语我们都耳熟能详,可是今天能有几个人真正地把它们当成人生信仰并为之奋斗牺牲?我们太习惯于视不公平的存在为理所当然,对各种暴力和专制俯首帖耳,明辨是非、善善恶恶、仁爱悲悯,总是如此匮乏,总是如此艰难。与平庸的生命相比,这些真理的追求者是人类的良心,他们如黑夜里的繁星和明月,是人类精神的航向和坐标。

作者无意提倡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泛道德化,只是觉得我们容易忽视教材中人性和道德的力量,只是遗憾许多人的信仰里没有了纯洁和高尚,甚至根本没有了信仰。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能长期地、充分地引领学生感受春的纯洁和高尚,培育纯洁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也就应该能够美化人性,改造社会,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高质量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肖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18).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中学

邮政编码:235100

FeelingLoftyandAchievingLofty

ZhaoGongkai

Abstract:TheaimofChineseteachingisnotonlypasslanguageculture,butalsomouldspeople’soul.AestheticeducationinChineseteachingistomakestudentsestablishcorrectaestheticsconcepts,cultivatehealthyaestheticssentiment,improveappreciatingabilityandcreativeabilitybyreadingandwriting,thustotrainoveralldevelopingtalentsandconstructspiritualcivilizationofhigh-quality.However,ifonlypayattentiontoelegancewhileignorelofty,itwillbringgreatdefectinteaching.Thispaperthrowssomelightsonfeelingloftyandachievinglofty.

Keywords:lofty;aestheticseducation;Chines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