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自主学习空间,建实效互助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创自主学习空间,建实效互助课堂

王小龙

◆王小龙甘肃省白银市730900

摘要: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可塑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保证其可以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逐步前进。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方式,形成生帮生、生教生以及生考生的学习模式,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自主互助教学综合能力

自主互助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自觉、主动、积极状态下,彼此帮助共同合作互助互利。培养自主互助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下面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开展“小老师”引领同伴“自主——互助”学习的探索

1.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思考。自主——互助学习根本特性就是一种学习活动,即在课堂内外让学生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仅作为教师教学的补充教学策略,不能取代教师教学,教师在开展这一特殊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组织和指导,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这一活动主要是基于“通过教来学习”这样的理念而开发的。

2.班级打造学习小组。“自主·互助”课堂模式,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解决好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是实施此项改革的一个先决条件。

(1)构建学习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间形成合理公平的竞争意识,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一个小组确定以后,座次固定,调整位置时同小组的四位同学始终在一起,便于课堂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可视情况而调整,当然座次也跟着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开展。

(2)小组长的选拔与培养。小组长可以采取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尽量避免教师指定。小组长最好能分为学科小组长和行政小组长。学科小组长由本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是老师的助理,是组内的“学习领袖”,负责督促劝阻同学学习。行政小组长其成绩未必是小组第一,但要有大局观念,具有领袖气质和才能,带领全体组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发展目标,还要负责目标落实情况。

(3)小组培养策略。一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起分配到的任务,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分工;二是学习必备的合作技能。有了明确的分工,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必需的合作技能。比如要让学生明白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善于倾听组员的发言,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维和价值取向;三是要在独立的基础上互助。互助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目的;四是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

3.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升华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心理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4.对自主互助合作学习进行及时评价。小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要获得成功,依赖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成员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个人潜力,在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成长。在进行评价时,我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与对组内每个成员的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更注重学生的个人表现;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我在一边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对于表现突出者,我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其再接再励。同时,我还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

二、开展“自主——互助”学习的感悟

1.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教给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当老师,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

2.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不同的小老师,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思维模式,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口味不一的课堂感受,这些都增添了课堂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们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孩子们之间的沟通是零距离状态下的互动。

3.人人参与,唤醒孩子们沉睡中的“求知欲”。我们的课堂不需要“旁观者”,不需要“看客”,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学习的参与者。

4.“差生”也自信。在我们的小老师组合中,“捣蛋鬼”成实验指导师;被人忽视的平庸者成得力助手;自我主义派成讲师。没有不好的学生,关键在是否找到开启他们智慧的钥匙,是否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是否唤醒他们心中沉睡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刘英也谈“小组合作学习”[J].吉林教育,2011,(18)。

[2]戴圩章“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11,(8)。

[3]房学敏浅议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学习(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