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振曾理

刘振曾理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南岸400074)

摘要:工科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遭受着更多的困难,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分析,提出破解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方法。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1

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与此同时,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就业机会、就业率、工资待遇水平和岗位层次等方面均低于男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信息,2011年全国在读普通本专科学生总数2317929人,其中女生11350981,占50.86%,女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因此解决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千百万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而学习工科的女大学生则是众多女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专业原因,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更多的困难。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一)女生的隐性用工成本高于男生。女大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用工单位要承担女性员工请假、休假等岗位空缺时的成本支出。女职员对家庭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像男性员工那样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导致她们对工作条件的要求相对男性较高。相比之下,男性适应性较强,对工作条件要求也不是很苛刻,因此,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雇主而言,更加愿意雇佣男大学生。

(二)工科毕业生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不适合女生。工科大学生所学专业如机械、建筑、水利、汽车等领域的工作,这些专业对口的工作一般工作环境不是很轻松,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客观上女大学生在承受压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吃苦耐劳等方面也不如男生,特别是工科类的女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工作环境例如工厂、建筑工地等环境更加不适合女大学生。

(三)个人综合素质存在一定差距。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并不比男生差,总体来看更是要优于男生,但是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就有所欠缺了。理工科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实践性、应用型比较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女大学生往往不爱动手,不能吃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有部分女大学生基于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功利化倾向严重、忽视专业知识学习,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固。

(四)高校在专业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女生的特殊需求,没有能够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由于工科专业,男生的数量远大于女生,所以老师在课程传授过程中往往站在男生的立场和视角进行授课,例如面试礼仪,服饰搭配,简历设计等需要女生特别注意的方面,很多老师对女生的特殊要求都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只会笼统地讲解,对女生的帮助不大,影响了女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

(五)国家针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但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提出了一些倡议性的措施,例如规定企业招聘不能性别歧视,但这些规定的操作性不强,难以实施,很多政策措施只能写在纸上,对企业缺乏约束力,不能够真正保护就业市场的女大学生。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女大学生自身要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女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由于先天的劣势,女大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提高自身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女大学毕业生应多方面拓展就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例如考研等。笔者对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2013届五个理工科专业486名学生(其中女生67人)所做的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女大学生考研意愿明显高于男生。

(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是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能够以选修课等方式对女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所能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师资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专门开设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重点讲解女大学生就业中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女大学生求职过程应注意的问题、面试着装、礼仪、技巧等。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可以有效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意识。

(三)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护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明确规定对就业歧视的惩处标准,严厉打击歧视女性行为。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对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歧视的女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咨询和帮助,给予及时的法律支持。同时应该认识到,很多单位歧视女大学生也有其自身的“苦衷”,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对招聘女大学生的单位给予奖励和支持,将女性生育保障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企业聘用女性用工成本,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第二专业,拓宽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渠道。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本专业,很多大学生学了四年的专业课,对本专业仍谈不上热爱,调查显示,很多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希望从事本专业工作。因此,如果高校可以开设第二专业供学生选择,特别是工科女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

关心和关注工科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推动她们顺利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多方面努力,共同促进,为她们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

参考文献:

[1]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2]肖琰等.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3]冯申等.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及应对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2007,(2).

作者简介:刘振,男,汉族,出生年月,1984年7月,籍贯,黑龙江,初级职称,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