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影响浅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24
/ 2

校园欺凌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影响浅分析

黄孙尖

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中心学校 广西南宁 530204

〖简介〗本文就校园欺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对留守儿童成因、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以及他们在校园欺凌之中容易受到的伤害,并通过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力图找出其中原因,并找出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 留守儿童 不良影响 分析 措施

校园欺凌似乎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也不局限在某各区域,在广大的农村校园也不时发生。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当中的一些人。

一、关于留守儿童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在我国留守儿童似乎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据统计,中国留守儿童约6683万人,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留守儿童目前的现状,他们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由于他们长期远离父母,缺少父母之爱,所以在学校中的表现大多数是异于常人的。主要表现在: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等等。由于长期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之中,又不懂得排解之道,所以往往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或是施暴者。

二、关于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此类案件不仅给被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会走入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校园欺凌在社会上影响之大,关注人群之多,是当前社会的少有的大事。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常卷入到校园欺凌事件中去,是他们自身的情况决定的。一些身强体壮的留守儿童往往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相反,一些比较弱小的留守儿童则往往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三、校园欺凌的几个案例分析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个留守儿童,这个留守儿童的名字叫黄某宗(隐去真实名字),今年十一岁,读五年级。他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母亲在他四五岁时就弃他们而去,留下多病的父亲和他兄妹两,不知所终。这两年父亲病重,常年在外治病,把他兄妹两人寄养在亲戚家里。黄某宗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性格、情绪可想而知:性格孤僻、敏感、自卑,情绪暴躁、喜怒无常。他身体比较强壮,对顶撞或是嘲笑他的同学经常拳头相向。对比他弱小的同学则又嘲讽又歧视。学校里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叫余某华(隐去真实姓名)身体残疾,走路时一瘸一拐的,所以平时比较自卑。一天下午上学的时候,黄某宗看见余某华一瘸一拐地走进校门,就急忙跑过去站在余某华的身边,学着余某华的样子一瘸一拐地走。旁边有些同学责备黄某宗不该这样做,他却举起拳头去打那些同学,还在那里高喊:“爽啊!爽啊!”这些被笔者值班时所见到。当我把黄某宗找来办公室问话的时候,他的回答让我震惊。他说:“当我看到余某华走路比我难看的时候,我就感到高兴。”这让我陷入沉思:当一个弱者去欺凌一个更弱者,以取得一时的快感,让自己的高兴建立在同学的痛苦之上,这是多么悲哀的事。但我这时又想到另一个问题,黄某宗是一个留守儿童,他本来家庭的情况已经让他痛苦了,为什么去嘲笑一个比他弱小的同学呢?当大多数的同学都同情弱者的时候,最应该同病相怜的人反而加以嘲讽,难道不值得思考吗?这是校园欺凌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些身强体壮的留守儿童往往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第二个案例就是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两个留守儿童:一个叫罗某华(隐去真实名字),另一个叫黎某元(隐去真实名字)。罗某华和哥哥两个居住在镇上,哥哥在镇上的中学读书,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很少回来。罗某华的爷爷住在村里,管着一个小型的养猪场,很少出来看望两个孙子。罗某华哥俩周一到周四住校,周五到周日住在镇上的家里。罗某华平时寡言少语,性格内向刚烈,很少与其他同学来往,一言不合就往往跟别人开架。为方便联系,爸爸给买了手机,周末的时候就玩手机消磨时间,不分白天黑夜。黎某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父亲在崇左给别人打工,平时很少回来,主要是电话联系。黎某元性格暴躁,有暴力倾向,平时班里打架的基本上有他。黎某元和姐姐在镇上租房子住,周一到周四住校,不在校的时间主要是上网或是在街上闲逛。两个人平时就有口角,合不来。一天,罗某华上街买东西,不知怎么就和在街上逛悠的黎某元相遇,刚开始是互相顶嘴,后来就干上了。罗某华不是对手,被黎某元打破了嘴唇。罗某华不服气,遂叫他哥哥来助架,结果黎某元被打破了脑袋。后来双方家长又闹起来,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劝阻下才得以平息。从这个案例来看,这两个孩子既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是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上面的案例就是发生在校外,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此事,双方家长和学校介入才得以解决,但是,难保后续不会再发生。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女孩子,也是留守儿童,笔者所在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名字叫李某怡(隐去真实名字)。李某怡自幼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再婚,又生了两个小孩,平时很少回来,偶尔电话联系。李某怡是在伯父的抚养下长大,天资聪慧,成绩优秀,但是与一般的留守儿童一样,性格敏感脆弱,情绪波动很大。可能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李某怡个子比较矮小,头发干枯发黄,所以比较自卑。四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同学给她取了个绰号,叫她“黄毛”。因为个头小,不能反抗,所以极度自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上课时容易走神,时不时独自哭泣。班主任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作出反应。班会课时,班主任严厉批评了给李某怡起绰号的同学,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李某怡的成绩还是不见起色,还吵着闹着要转学。后来,学校领导介入进来,叫给她起绰号的学生一个个当面给她道歉,保证以后不会再叫她的绰号。同时,请她的父亲回来一起做她的思想工作。李某怡的情绪才渐渐平复下来,但是学习成绩很难恢复的原来的水平了。可见,这件事给她的心灵留下来多大的伤害。现在,老师隔一段时间就会和李某怡聊天谈心,做一些安抚工作。这又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受到校园欺凌的伤害。校园欺凌不单单是指身体受到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攻击受害者,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也是。

四、应对措施

以上的案例说明,校园欺凌总会使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伤害,而且这些伤害都会使他们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上不是一时就能消除的,有的可能会成为他们一生的阴影。因此,要尽快出台一些方法措施,确保这些留守儿童不要再受到伤害,或者尽可能减少受到伤害。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国家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

近些年,国家对于留守儿童是高度重视的,成效是显著的。比如在政策上出台一些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法规,比如提高留守儿童的补助、送教上门等等。但是,笔者觉得还不够,这些政策法规还不足以让这些留守儿童安全安定地在校园学习,健康成长。国家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比如:增加校园的安保力量,加大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建立校园防护网,建立留守儿童安全档案,进行有效监控。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聘请专职或兼职心理医生,定时或不定时给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二)建立家校服务留守儿童体系

学校要预留一些富有爱心,有管理经验的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实现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学校还应该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要定期开展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健康人格。定时或不定时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目前,我校在城区团委的帮助下成立了“青空间”就是服务留守儿童的。这些留守可以在放学后到“青空间”免费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交流,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这就是很好的举措。学校还有定期开展一些亲自活动,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来参观学校,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一起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比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

(三)政府要加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力度

政府要加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力度,要让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一起关爱留守儿童。比如加大宣传有关留守儿童的政策法规;对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法规要落实到位;对伤害留守儿童的行为要严厉打击等等。

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远离校园欺凌,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