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学游学的实践者,打造行走式课堂——以山阳区区本教材的实施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6
/ 2

做研学游学的实践者,打造行走式课堂——以山阳区区本教材的实施为例

栗洁 位会娟 李丹

焦作市第十七中学

摘要:

教育部下发文件重视研学游学,引起全国的重视与推广。历史学科作为研学游学的“主战场”,应积极做好倡导者、探索者和实践者。山阳区区本教材《厚重山阳是我家》的开发为研学游学课程的实施鸣锣开道。山阳区各个中学根据研学游学的时间节点和学生可以涉足的区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在研学游学过程中收获成长。课题成员整合教材,确定研学游学的主题和目标;探索研学游学的方法;创新组织方式与考核评价;帮助学生不断突破认知边界,了解所生活的家园,达到立德育人的目的。

词:研学游学;课例研究;立德育人

在古代中国,文人一向有游学之风,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自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传教,逐渐形成研学游学的求知模式。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多次下发推进研学游学的文件通知,在社会上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所谓研学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展现和运用,而游学是充分调动沟通和协作能力深入到家乡的角角落落。山阳区作为焦作市中心城区,有着广阔肥沃的教育土壤和丰厚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2018年1月我们山阳区教育局着手组织山阳区名师团队开发《厚重山阳是我家》区本教材,打造行走式课堂。揭开了区域性研学游学课程实施的大幕。该教材以“拓宽孩子的知识宽度,拓宽教育的创想维度”为使命,着重培养孩子“学历+阅历”并重的未来竞争力。

一、研学游学课程实施的价值

研学游学课程是校内课堂向校外的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将其和书本中习得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分类、排序,无形中提升思维能力、知识加工能力,不仅加强了对课堂知识的深度理解,而且拓宽了自我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山阳区第十七中学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关于“两汉的历史”后,组织到墙南村附近的“山阳故城”研学游学,看遗留下来的古城墙,感受真实的历史脉搏,查阅资料寻找那个一千七百年前的山阳公,了解其为了百姓免受涂炭而禅位于曹丕的历史故事,知行并重,知行合一。

可增强学生个体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研学游学课程是以活动为基准,学生可以脱离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在自然情境中放松身心,获得不一样的新奇体验。2018年9月,第十七中学八年级学生和美术老师结伴到当阳峪金谷轩绞胎瓷展览馆参观,师生一起动手制作陶艺,学生和教师在游玩中释放心情,在活动中完成互动,消除彼此间的情感嫌隙,增加心灵的交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组织学生游览药王庙等历史文化遗迹时,眼见为实的文物古迹也可以激发他们心中的爱国情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自然、社会、家乡、国家的认识与理解,无形中在心里种下爱故乡、爱祖国的种子。

二、 研学游学课程实施

山阳区区本教材《厚重山阳是我家》实施过程中,使得研学游学从活动走向课程,紧紧依靠山阳区各个学校和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探索,烙下各个学校独特的教育文化印记。

学校层面,认真修订学校游学课程整体规划,并以专题研讨会形式让全校教师都知悉研学游学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课程设置上,把研学游学课程明确为校本必修课,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设计者、实践者,鼓励吸纳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游学课程的开发,让游学课程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支持。

教师层面,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课程实施。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游学手册;游学前后对照游学手册,积极落实各个环节项目;活动后及时总结,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日臻完善。

自区本教材实施以来,山阳区教育局和学校两级联动,全面铺开。各个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太行东路学校摸索了研学旅行的“预学、共学、延学”的“三段法”。即教师首先研制课程指导手册,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设计实践活动。第一阶段为“预学”,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活动;第二阶段为“共学”,小组化深入学习,同伴互助分享,针对前期预学中的存疑、期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及关键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三阶段为“延学”,为学生延伸学习提供途径和指导,“延学”活动更具个性化,是相对开放的、多样的和可选择的。

二十六中学则确立了三个方面的课程主题:爱国教育主题;人文历史主题;科学探索主题又将研学旅行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这样的分类使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应着不同的资源需求。

第十七中学提出了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原则:一是课程要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革命光荣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二要以“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触摸真实的历史与文化,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三要将活动和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要注重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的自我成长体系。研学团出发前,语文、地理、历史、物理、美术等方向的授课老师聚在一起,根据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建构原则》分别提出意向目的地与各自课堂知识的融合点,根据汇总结果选择主题和目的地,开发出《当阳峪访“瓷”》、《药王庙探“宝”》、《山阳故城寻“根”》《卢亮沟玩“镖”》等课程,实现“游学,研学,修学”。

山阳区区本教材《厚重山阳是我家》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将研学游学课程目标细化为:亲近自然,强健体魄;走近伙伴,学会交往;围绕主题,做点研究;走入名胜,熏陶人文;观察事物,学习审美;体悟游历,塑造人格六个方面。

作为一门新兴的研学游学课程,我们在开发和实践中尚处探索阶段。在增强学生个体体验、加强独立自主性、完善人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有效解决研学游学的启发性和开放性,让课程实施不流于表面体验,真正专注于以研学游学为媒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仍需我们作进一步地探索。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初中历史文化研学游学课例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8]-GKDHYB-1576)

参考文献:

1.陈晓霞.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观研究: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7-06-30

2.罗刚淮.中小学教育[J]2017(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