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思考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旋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0
/ 2

让学生学会思考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旋律

张艳敏

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中心小学 河南上蔡 463800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以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最终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

  一、贴接生活,激发思考

  在教学2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遇到了“去尾”和“加一”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们什么情况下“去尾”,什么情况下“加一”,并不能让孩子们很好的理解并且灵活的处理此类问题。于是我创设了2个和孩子们有关的情境让学生讨论:

  (1)我们班有30位同学外出春游,每辆车最多坐7人,请问最少要租几辆车?有孩子迫不及待的回答:“30÷7=4(辆)……2(人),因为问的是最少租几辆车,所以把2去掉,最少坐4辆车。”这时马上有孩子反驳:“不对,不对,如果只租4辆车,那剩下的2个人怎么办呢?还要再给他们租1辆车,所以4+1=5(辆),最少要租5辆车。”我适时点评:“是啊!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忘了剩下的小朋友!他们没车坐,可是要哭鼻子的呀!

  (2)“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周老师买了29米布准备做演出服。做一套演出服要3米布,请问最多可以做几套演出服?有孩子回答:“29÷3=9(套)……2(米)9+1=10(套)。”这是有孩子反驳:“剩下的2米能做一套衣服吗?做一套衣服要3米啊。我看2米只能做一件上衣,裤子都没办法做。(这时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所以我觉得最多只能做9套衣服。

  孩子们讨论的多棒啊!完全不用老师的参与,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孩子们自己解决了“加一”和“去尾”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充满激情,甚至还不时有小小的辩论产生。孩子们思维的碰撞如此激烈,让整个课堂活了起来。果然,在今后此类解决问题的练习中,很少有孩子出错。

  二、感性入手,理性思考

  开放的数学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活动和游戏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于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是否有使用价值,主要从2个方面把握:(1)活动是否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并且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2)活动能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心向。

  在教学一年级“轻重”时,我感觉到让年幼的孩子们理解“轻重”是一个相对概念十分困难。思考再三,我设计了以下的环节:首先,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2样东西:一根短塑料小棒和一只铅笔。

  环节一:请孩子们掂一掂铅笔,让他们自己感觉铅笔的重量,并告诉老师他们感觉铅笔轻还是重。(课堂上孩子们的回答几乎都是觉得铅笔轻)

  环节二:请孩子们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塑料小棒和铅笔,让他们感觉铅笔和小棒谁轻谁重。(这时候孩子们都感觉铅笔比小棒重。我适时的提出问题:“刚刚孩子们都认为铅笔轻,而现在认为铅笔重,为什么同样一只铅笔带给大家的感觉不一样呢?”孩子们这时确实的感受到了轻重的相对性,有的孩子回答说:“一个物体不能比轻重。”有的孩子说:“要2个或更多的东西才比的出来。”我给出结论:“轻重是比出来的。所以在我们比较物体轻重的时候要完整的说谁比谁重,谁笔谁轻。”)

  环节三:请孩子们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铅笔和他们的数学书。进一步体验轻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最后比较小棒,铅笔和书的轻重,给后面的多个物体比轻重做铺垫。

  在这个活动中,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轻重是相对的概念,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自己思考,领悟到了“原来轻重是比出来的。”

  在教学二年级“认识方向”时,我把教室设计成了奥运场馆。让孩子们拿着手中的座位票找位置。孩子们都很激动,他们几乎都快速、准确地找到了座位票所指示的位置。相信有了这样的活动练习,小朋友们去看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也能在场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三、一题多问,创新思考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我们班30位同学和张老师到公园划船,每条船最多坐5人,最少能租几条船?”有孩子回答:“30÷5=6(条),最少能租6条船。”这时有孩子置疑:“你没把张老师算在里面,一共应该有31个人,31÷5=6(条)……1(人)。剩下的一个人不能丢,所以要租7条船。我适时点评:“你们考虑的真周到。那你们觉的每条船上的人数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呢?有孩子说:”剩下的1个人不好划船,可以从其他船上找一个人陪他,2个人就可以划船了。还有孩子说:“可以多从其他船上找几个人过来,只要不超过4个人就行了……我不由的感叹:孩子们不仅从学习中学到了知识,开启了思维,还处处考虑别人,让人感动。接着我又提出了问题:“2(3)班的小朋友也想加入我们,你们认为至少再加几个人,我们就可以每条船都坐满了呢?”有孩子说:“7条船,如果坐满要35人,35-31=4(人),再加4人就可以了。”还有孩子说:“最后一条船不是只有一个人吗?每条船最多坐5人,再上来4个就可以了。”

  多么巧妙的思维啊!一题多问,问出了深度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的层次高,练习的知识涉及广,效果好。这样的练习有效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练习,活跃思考

  开放式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维,求得正确和合理的答案。这种练习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教学“三位数的加法”时,有这样一道习题。120+198=?这道练习除了用竖式解决以外还有很多解决方法,如把198看成200,120+198=120+200-2=318;把198拆分成180和18,120+198=120+180+18=318……又如,18=()+()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方框可以填很多数,比单一的9+9=()强多了。实践证明,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这些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身份体验,积极思考

  怎样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把“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呢?不妨让学生尝试一下当小老师的味道。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孩子自己主动到讲台前解读简单的内容。当有孩子板演或回答问题出错时,我立即提问:“谁来当当小老师?请问他错在哪里?”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教室里流淌着一个个“小老师”稚嫩的声音。在课外,如果有的孩子在练习中遇到了困难,立即有小老师来帮助他。当然,要成为光荣的小老师是有条件的。思路清晰,讲解清楚,并且能够灵活解决问题是当选小老师的首要条件。实践证明,孩子们为了成为别人的老师,学会了积极思考,并尽量用清楚,简练的语言阐述问题。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在相互扮演小老師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怎样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呢?我想: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师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才能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才能真正的把数学变为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学习数学是快乐的,学会思考是快乐的,感受思考后的成功也是快乐的。

本文系课题《小学数学学会思考、自主学习的实验与探索》课题编号JJYKT191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