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任务下教师成长的人格修养境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2

立德树人任务下教师成长的人格修养境界

刘敏

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价值观,才有资格传授价值观,只有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有资格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特点、教育的新变化、人才的新需求,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情感智力,才能完成时代任务,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关键词:立德树人  教师  人格修养 

立德树人,既是我们党为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也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身成长完善提出了明确方向和基本遵循。立德树人,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体现;立德树人,就是新时代教育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者,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于教师的综合素养,而其根本是教师的人格修养和情感智力的提升。

一、教师的人格修养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和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以及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为人师者,首先自己就要有“修行”。 着名的教育先师魏书生说“我从来都是把教书放在第3位,育人放在第2位,强大和修炼自我放在第1位。 ”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即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品质,时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教育作用,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有健全的人格,更要有较高水平的素质和修养。 要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达到一定的人格修养境界。

(二)教师的人格境界要不断升华

教师人格的修养境界往往伴随着职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不仅在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更要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和与时俱进的治学境界。

1、教师要树立生涯目标和规划,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从单一知识传授的“教书先生”——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较高综合素质的骨干教师——高超专业化水平的卓越教师——具有创新能力、独树一帜的教育家型教师。正如邬宪伟老师说的“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人,都是在个人能力边缘的极限上熬出来的!”

2、面对信息化、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到来,要有“未来视野”。 人工智能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时代,机器人将代替一些程序性劳动。未来学生的职业,面对的是那些机器人无法替代的、需要有思想创新能力、非常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创造性的劳动岗位。教师要目光高远,洞穿未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时代带来的教育转型和教育改革,关注并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品格及关键能力。

3、教师要积蓄新技术、新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培养和具有“运用技术”的意识、能力,努力学习技术,了解、掌握技术,进而会运用技术,把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用到课堂,培养“数据精神”,拥有处理数据和运用技术的能力。让自己在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再成长、再进步、再提升。

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坚定职业信念,保持职业情操,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全身心投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好文化育人,注重教师细节,做到做好“不言之教”。

二、教师人格修养和情感智力的自我发展途径

教师要提升人格修养和情感智力,就要乐于学习,培养情怀,让精神财富不断升值;善于思考,自觉梳理,让反思成为习惯;勤于参加,注重探究,让研磨成为成功的捷径;严于律己,注重细节,让品质成为标志。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

(一)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教师要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最首要的是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具备获取和拥有对文化知识经验中的情感智力的有关知识进行学习的心理品质。“此生有涯,此学无涯”在这信息万变、大数据充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学好一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进行各种形式的自我学习与教育,专门阅读一些有关情感智力的书,学习有关情感智力的课程。坚持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热爱学习,不断汲取,才能积累渊博的知识, 拥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始终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刷新至最前沿,跟上时代的潮流,做一名有学养的教师。

(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就是将人格修养和情感智力修炼融合为人格化的情感智力。 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智力——自我意识、乐观态度、抗挫能力、自控能力、宽容坦诚心态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内化积淀在教师身上,并人格化为教师的气质、性格、才能、兴趣、自我意识和教学风格。 教师人格化的情感智力通过“自修”,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付诸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把全部精力、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时代到来之时,教师要有一种深远的、智慧的、广博的大爱、博爱精神,这关系到中国教育的未来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和核心。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润物无声。 爱中有真和善,真和善结合就有了美。以真心、真情、真诚感召学生,在爱的情感交流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之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大道无形,教师需要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刻苦钻研,发现教育现象,洞察教育真谛,探索教育未来。教师要善于研究,实践创新。培养良好的总结、分析、研究的人格心理品质,学习前人之师,累积教育经验,研究教育成果, 紧跟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对研究成果,精选加工和组织运用创新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格修养和情感智力的修炼是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教师在学习、分析、总结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地学习摸索,不断地锤炼升华,使良好的教师修养在实践中生成、巩固和发展。

结语:

人格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体。 教师的人格修养是情感智力修炼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智力健康发展,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通过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通过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通过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通过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只有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具备高尚的人格,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素梅.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春.2010.11

〔2〕新华网.立德树人,习近平这样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03-18

(注:本文为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刘敏主持的2019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JB1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