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心理干预与自主性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学困生的心理干预与自主性培养

李学梁 路文文

济南高新区长清湖实验学校 25000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我国当前的初中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对于初中阶段的学困生而言,教师除了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更需要关注的是学困生的心理发育情况,了解学困生之所以在学习当中出现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并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才能真正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本文通过探究学困生的心理干预与自主性培养,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干预;自主性培养

引言:在当前的初中学科学习中,部分学生反映出对学习感到困难,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造成了所谓“学困生”的出现,学困生除了需要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外,更应当关注的是学困生之所以产生学困问题的深层原因。因此,初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原因,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带动学困生学习热情和能力的提升。

一、学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传统的初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着决定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较重,学生学习不是出自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久而久之造成了学习中的学困生的出现。

(二)厌学心理和情绪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敏感自尊,情绪波动较大,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厌烦情绪,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情绪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教师对学生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就采取批评、责备、比较的方式进行教育,很容易引起师生关系的紧张;加之学习压力的影响或成绩不佳等不良因素的干扰,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甚至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和不良情绪,造成学困生的出现。

(三)因学业造成的心理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普遍存在着以成绩论高下的情况,教师往往以成绩的高低判定学生的好坏,甚至给学生贴上“好学生”或者“坏学生”的标签,其实这样的判定标准和教育理念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即好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给予的更多关注和机会,而成绩差的学生则被忽视[1]。如果学生长期在缺乏理解、关爱和尊重的环境中开展学习,甚至因为成绩的下降就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困生的心理干预与自主性培养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深入教学

对于大部分学困生而言,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教师的教学节奏一块,这部分学生就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出现跟不上的情况,不会的问题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成为了学困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只有将基础知识扎实的掌握起来,才能逐步赶上落下的进度,改善学困问题。因此,针对学困生自主性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规划时,应注重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遇到的错题、难题及时进行记录,第一时间进行解答,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方式,由学习好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从而帮助这部分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改善学习中的困难[2]。

(二)以生为本开展心理健康干预

传统的初中教育当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体验、感受、情绪等方面的关注较少,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手段比较强硬,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抵触心理,在不觉间疏远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重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因此,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去了解和倾听学困生的心声,改变动辄就采取批评、责备的方式进行教育的习惯,尤其不要以学习成绩为理由去嘲笑学生,更不要以成绩对学生进行区分,而是应当本着平等的态度,给每个学生以公平的机会,通过加强与学困生的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产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逐步改善学习困难的情况。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

初中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总结和转化,借助有效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节奏,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所在,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分析、主动总结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把握能力,改善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结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针对学困生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而为初中教学工作的顺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俊.浅谈学困生的激励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93-194.

  2. 黄艳珍.浅谈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