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与“乐”的构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浅析“音”与“乐”的构成

原衍银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453007

音乐在华夏文明的千年传承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音乐脉络的发展同时也孕育着华夏文化的历史轨迹,然而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导致我国的乐谱资料在节奏记录方面,稍显逊色。从文字谱的发明到减字谱的产生,再到工尺谱的完善,这些虽然为我们保存大量的乐谱提供了丰富的记谱实例,但它所展现的方式却相对简洁(民族调式)。到了近代,我们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乐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融合,不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去研究发展,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西方所记录的音阶与我国的传统七声调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理:音乐本体规律形态所包含的广泛内容不分国界皆是相通的。

一、“音”为一(音高)

音乐的“音”字指声音。早期我们认为音是一切通过振动发出的声响,这些声响通过耳膜传入人体大脑,由此我们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玻璃破碎、汽车启动、敲击碗盘等,这些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声响,由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快于光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不临其镜,便闻其声。”

在音乐的领域中,声音的产生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不同的音组合排列为各种序列,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认识音乐最先应该判断的就是--音高。通过现代科学对于音高分类,我们将中央C组上A(即“6”)定义为440Hz,这是建立在人类生理上对于所能听到的声音相同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乐器以及人声来说,我们在达到440Hz时,对于音高的感受是一致的。在科学观察中我们发现当音高的误差在半音之间的5%时,对于实际的听觉效果是没有改变的,人的听觉系统对于音高的接收是存在可误差范围的。

从十二平均音的方向上来看,我们将音名设置为C(1)、D(2)、E(3)、F(4)、G(5)、A(6)、B(7),对于同一个音往往拥有不同的名字,比如×B(重升7)、#C(升1)和♭D(降2);有些音的音名虽然都是C,但由于C3和C4不在同一个音组之内,所以他们的音高相差一八度...,这些升降号和组名的出现,能够使我们用一个非常清楚的逻辑框架对这些音高进行归纳整理,这不但可以使初学者更好的理解与认识音乐,同时也是所有的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所必备的基础能力。

  1. “音”生二

有了音高作为基础,我们便要探讨与之相关的节奏、节拍以及速度。

节拍、节奏和速度给不仅为音高的组合带来了内容丰富的变化,同时也是音乐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拍在小节内分为强拍和弱拍,以4分音符举例,在2/4拍中强弱拍的划分为强、弱;在3/4拍中强弱拍的划分为强、弱、弱;在4/4拍中强弱拍的划分为强、弱、次强、弱。在单位音乐中强弱拍的交替出现对于音高组合有着不同的修饰作用。

节奏通过快慢带给人舒缓或激烈的感觉,它通过控制音符长短的进行变化,将无序的音高组合成新的形态,如原本的321显得僵直而生硬,只能被称之为音阶,在节奏加入变成3·21-后,这段序列音乐就有了情绪的变换,节奏的加入使音乐有了基础的骨架。

速度则是对一整段音乐中音高节奏的整体把控,如歌曲《我的祖国》速度为Adagio(柔板,大约每分钟56拍),这样的速度能完美的展现出谱曲者用一种娓娓道来、优美而亲切的叙述,表现出的对祖国炙热的爱;再如《游击队之歌》的节奏为Allegro(快板,大约每分钟120拍),这样的速度一般称之为进行曲速度,会给人一种部队行军的感觉,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让人情不自禁的融入奋进与昂扬的斗志中。此外还有一些运用在小乐句上的速度变化术语,如Rallendanto(减慢)、Accelerando(渐快)、Rubato(自由速度)和Piu(更多一点)等,这些速度变化术语在音乐中运用,对一首曲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二次装饰,让其内容与框架都更加饱满。

  1. “音”生“调”

七个基本音阶的确定,使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要以及主要音级的不同,开始用“调”来对音乐进行区分,“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调”为调性,它的内容包含调的主音以及调式的类别,而狭义上的“调”则只指由主音所确定的调名。

调性在我国古代记谱中也有出现,并延续至今。民族调式中的宫(1)、商(2)、角(3)、清角(4)、徵(5)、羽(6)、变宫(7)对应西方定义中的C、D、E、F、G、A、B,如以1(dou)的大调式,它的调性就是“C大调(C宫调式)”,在这个调式里,基本的七个音按照全音(大二度)、全音、半音(小二度)、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关系排列。

通过五度循环法排列后,我们发现,最常规出现的调式有24个。作曲家们选取一个音作为主音,以这个主音来确定曲子的调性,然后围绕主音进行多个音值音符排列,形成旋律线。对于曲目来说确定了它的调性就像是人拥有了脑部,它的曲风会围绕在调性周围游走,我们看到的90%的作品都是以调性音乐为主的,它们从主音或主音的相关音开始,又从主音或主音的和弦音上结束。如《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为F大调,乐曲开始的第一个音便是F大调的主音4(fa),乐曲最后的结束音也停留在了一个高音4上,这样的乐曲更加具有统一的风格和音数组合,给予听众一种统一感和结束终止感;对比一些没有结束在主音上的乐曲,如歌曲《浏阳河》,它是D大调,但最后的结束音结束在了6(la)上,这个6音不是D大调的主音,而是属音,这样的结束会让听众有一种尚未结束、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它没有结束在主音上,但属音作为主音和弦上的音,也是可以用于结束的。作曲家们熟练地运用调性给曲子定了基本的方向,让曲子如树木一样拥有了根基。

四、各具特色的“旋律”

在拥有了以上这些基础之后,“音”开始进入了“乐”的范围,音乐创作者们开始通过极具个人特色的组合,创造出了音乐旋律。部分人将旋律理解为曲调者其实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的,旋律更像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它将不同的基础音组合起来,并且通过节奏、节拍和速度的连接,形成或起伏不平、或连绵不绝的走向,这些旋律或停或动、或长或短,旋律线能够在不同的波动中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

旋律是音乐最为主要的灵魂,单条的旋律线音乐是较为单薄的,如单手弹奏童谣《两只老虎》,不论是对于听者还是演奏者,两遍后就会感觉乏味无趣,于是在单旋律线的基础上,和声和复调被广泛的应用到了音乐作品中。许多让我们感到耳熟能详的歌曲,往往都运用了和声和复调,和声分为两部和声、三部和声、四部和声等,它在表演时能够同时发出多个音响效果,多声部音乐同步前行。如《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部四声部合唱歌曲,它的旋律线体现在高音声部,其他的声部多为和声性的混合音响效果出现,主要起到辅助加强的效果,音乐内容由于和声的加入更显恢宏饱满;而复调音乐则是两条或多条旋律线在流动,如《保卫黄河》也是一部四声部合唱,但是它的各个声部都有旋律线的循环演唱,这些旋律线或相互独立或相互依存,相比旋律线单一的和声形式,它的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各个声部的具体特性都有了专门展示。总而言之,和声的走向是竖线型的纵向对比,而复调就则是横向对比。

道家学派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音乐”的发展也是一致的,都经历了从零到一、一到二、直至后面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的门类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音乐类型,如戏曲音乐、民间小调、说唱音乐、民族器乐等,更涌现出了一批紧跟时代潮流的音乐形式,如新时代孕育出的流行音乐、rap音乐、电子音乐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音乐的广普化,这些不同流派与风格的音乐也是能够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标志存在于音乐之林,这些新类型音乐的发展就像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地使音乐繁衍出新的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