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3
/ 2

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李维兵

四川省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 646000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家乡土地,构建“校以育人为基、生以成人为根、师以从教为乐、家以助教为荣”的良好教育生态。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发展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名教师,助力每一位家长。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牢记使命,教书育人。

关键词:家门口的好学校 发展孩子 成就教师 助力家长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扎根中国大地,家乡土地,构筑良好教育生态,让我们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是新时代给学校提出的神圣考题。家门口的好学校,要发展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名教师、助力每一位家长。

一、发展每一个孩子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孩子的成才,成就一个家庭;千万个孩子的成才,成就中华名族新的辉煌!

1.厚植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爱家,是我们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学校要深化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精神,厚植孩子家国情怀。把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家庭意识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骨子里,流淌在孩子们的血液里。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爱国故事千古传颂。北宋岳飞精忠报国;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澳门濠江中学,新中国成立的当天清晨,面对澳葡当局的阻挠,校长杜岚将一面自己缝制的五星红旗,与全体师生一起在校园内高高升起,表达爱国爱家壮志;在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姐妹代代相传着“家在玉麦,国是中国”的英雄传奇;泸师附小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家国成长奋进的活教材。

2.促进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应该看到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等的全面完善。[2]学校要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教育改革,推行绿色评价,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树大爱之心,养人生智慧,炼健康体魄,铸大美之艺,扬劳动精神,强调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3.萌发人生规划。新中国建设舞台广阔,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各尽所能尽情施展。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兴趣不相同,个性有差异。学校要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方面,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让孩子种下自己人生规划的种子。我们的教师,应该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生为本,培养升华,使孩子的成长,既与新时代的共性要求相吻合,又具有创新开拓精神与鲜明个性。让孩子们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

二、成就每一名教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好学校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连心桥、孵化器,更快更好地催生教师成长,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

1.涵养师德师风。教育呼唤大国良师,让教师有信仰,学校有生机,教育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要做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人民教育家于漪,时代楷模张玉滚,悬崖小学李桂林夫妇等都是新时代师德楷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党和国家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活动,使其得以传承和弘扬,繁荣昌盛。

2.推进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建设,是国家的要求,区域的诉求,学生的需求,教师的追求。课程建设凸显教师的智慧,清华附小“1+X”课程、重庆巴蜀小学律动课程、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等丰富多彩。教师要努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位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构建现代课程体系。学校要把地方文化、历史记忆、乡土民俗等融入国家课程,构建以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主题课程等为载体的学校课程群。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课程,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3.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为学服务,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3]建设信息化校园,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拓展学生学校学习空间,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环境,转变师生教学关系,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我校的“和雅课堂”教学改革,坚守基础课程“三部九环”教学,拓展课程“单元式”教学,活动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课程“主题性”教学模式。全力抓好“课改质优”治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改成果展示等常规活动。让师生乐教乐学,活教活学,教好学好,持续领跑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

4.强化教育研究。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教以育人,研以修己。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坚持“教学就是研究,问题就是课题,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研究理念。切实开展好信息社区研究、区域联盟研究、学校集中研究、个体自主研究、教师团队研究。让教师在教育研究中提升专业情意,获取专业知识,修炼专业能力,让教师在尝试探索中前进,在教学现场中习得,在实践反思中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倍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立足微教育,学做大先生,从学习他人到表达自己,从一个人走到一群人走,让教育研究绿满校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助力每一位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只有家庭好,社会才能好。只有家风好,社会才会风清气正。

1.建设家庭环境。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重视家教、培育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与家长一起共同学习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几部门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共同建设家庭良好环境。电子科大附小一直坚持办好家长发展学校,我校也结合巩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成果,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家校联系手册等,向家长推送家庭建设途径与方法等内容,帮助家长建设良好家庭环境。

2.构建家校沟通。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融合。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成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在校园建设中改环境、变空间、立课程,努力把学校建成家的味道,提出了“大家三小”的办学理念。我校以多种形式向家长征集有关学校发展、管理、教学、活动方面的建议,并及时向全体家长反馈。设置建议箱、电子信箱等,家长随时可以对学校提出批评意见,以便于学校及时改进。

3.参与志愿服务。我们的家长,在国家建设的不同岗位上工作,各有各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学校可以组织各行各业的家长志愿者,帮助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为班级活动乃至学校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家长进课堂,与孩子们共同成长;亲子运动会,父子齐上阵;校园艺术节,母子共展示;巩固家校教育成果,家校共努力。让家庭与学校一起欢笑,一起流汗,共筑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态屏障。引导家长理解支持学校,给校园宁静,给教师安静,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4.推进共建共享。家庭在社区,学校在社区,家庭与学校都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北京史家小学将思政课搬进了博物馆,带着孩子们一起博“悟”世界。我们的学校,要有效统整社区资源,建设社区教育联盟,共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学校、家庭、自然、社会教育“四维全力”。我们与社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驻地方部队、青少年宫等发展成为伙伴关系,配合社区阵地建设,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同时我们也向社区开放学校的图书阅览室、体育运动场、会议室等,推进学校与社区良好生态建设,共建共享。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同心同德必养成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努力构建“校以育人为基,生以成人为根,师以从教为乐,家以助教为荣”的良好教育生态。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牢记使命、教书育人。教有所为,学有所获,教育发展,向美而行。尚美之道,千古之风,心有品质,渐行渐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2019.0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