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 读写共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30
/ 2

双管齐下 读写共赢

刘凤玲

甘肃省白银市 靖远县第七中学 730699 阅读、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如果要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我认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写作是思维碰撞交流后产生火花的宣泄口。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炼与创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读书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写作,需要的是语言的输入,读书越多,输入越多,积累越丰富,输出时自然会文思泉涌,达到一定程度,一定境界,写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浑然天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在读书时想着写作文,在写作文时想想读过的文章,同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渗透写作训练,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1. 积累语言,夯实写作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句都阐明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精思妙理,为写作储备“粮草”,避免“无米之炊”的苦恼。         首先,要积累好词。有好词才能写出好句子,那么什么词才算得上好词呢?我个人认为所谓“好词”就是比较准确,生动,形象的词语,是表现力极强的词语。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雪地捕鸟”过程选用了以下几个动词:扫、支、撒、拉,这几个动词就可称得上是好词,准确地写出了小孩捕鸟的过程以及兴奋心情。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积累前做好归类,如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景物的词语,描写动物的词语,还可以将归类细化,如描写景物的词语可分为春、夏、秋、冬来归类,也可按日、月、星、辰来归类,还可以从所积累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造句,或者选择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语道破积累的重要性,长此以往,活学活用,一定会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性变化。         其次,要积累好句好段。要把文章写好,首先要能写出好句子,好片段,所谓“好句好段”就是描绘生动的句子,是表达逼真又传神的句子,是能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摘录下来,熟读成诵,写作时,根据需要从记忆库里选取运用,周而复始,对写作的良性作用,必将厚积薄发。 二、读写结合,小试牛刀 1.仿写。这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语文教师可从平日的阅读教学抓起,进行大量实战演练,学生面对考题也不会有恐慌之感,因为“有备无患”。         第一,仿写句子。每一篇文章中都有许多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是生动精妙的比喻句,或是活泼逼真的拟人句,或是一气呵成的排比句,或是引人深思的反问句。每一种句式学生如果都能仿写得无语病,表情达意到位,那么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述能力就足够强了。         第二,素材立意的启发。​“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选材,这些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只是缺少发现。读别人的文章,触动你的心弦,引发你的灵感,产生写作欲望,如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学生被“车站买橘送别”一幕深深打动,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想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那些温暖的瞬间,于是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提笔,写下一篇篇“满满的全是爱”的作文,字里行间流淌着温暖的母爱或父爱,直入人心。学了杨绛先生写的《老王》,我们在对老王一家关心、同情之余,更多的是深思:我们该如何对待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像杨绛一样尊重、理解、关心社会卑微群体?读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会发现史铁生的菊花意象与传统的文章中菊花的意象迥然不同。在传统的写菊花的文章中,菊花一般被当作祭祀时用的花,史铁生却将菊花意象进行创新使用,呈现给读者的是对生命蓬勃的希望与热情。         第三,构思布局的点拨。 文章不同,结构不同,写法不同。​或是开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联起整篇文章,使得文章脉络分明,浑然一体;或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文章一开始写阿长种种令人讨厌的行为习惯,后文写阿长做了“别人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为鲁迅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之前的种种“憎恶”一扫而光,随之产生更深的敬意,先抑后扬让读者也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         当然,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改头换面,仿写的精妙之处是构思立意上的借鉴,是写作技巧上的模仿,是触类旁通,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2.改编。        从概念上来讲,改编是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对中学生来说,最有操控力的要属改编课本剧或演名著情节,如学习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续写         所谓“续写”,是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做延伸。当然,续写前要熟读原文,对故事情节烂熟于心,如学完《孔乙己》,我让学生续写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的生活状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预知事物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续写部分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须与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有发展变化,也要合情合理。​ 三、批注阅读,拓展思想深度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种课改理念纷繁出现,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始终坚信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最受欢迎,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死板的阅读教学带来的目的不明、开放不够、起点不足、过程不真、对接不畅、延伸不足等弊端,而且在这种模式下,读者会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1. 每篇好文章,都会有很多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亮点,也是读者眼中的亮点。学生可就这些出彩的内容做出批注。批注内容可以是自己对某个词句的赏析,也可以是自己对这些亮点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或感悟,还可以是自己阅读时产生的联想。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有的学生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能经受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宋濂相比,是优越的,幸福的,还有什么理由贪玩厌学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极强的阅读自主权。总之,批注不限内容,不限字数,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有可喜的进步。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批注式阅读给学生提供了阅读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的广阔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阅读课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指导他们写好阅读批注,鼓励学生做批注交流。这也正是当下课改要求的角色互换,即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鼓励者、欣赏者。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就强了,写作技巧就提高了,思想内涵就深刻了。因此,只要学生热爱读书,只要老师善于引导,从阅读中收获到的写作技能就是一笔可贵的财富。总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双管齐下,这样就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妙笔生花,达到读写共赢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