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习惯,收获性格与人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7
/ 2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与人生

卿婷

广汉市第五幼儿园 四川省广汉市 618300

摘要:幼儿教育阶段是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的习惯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幼儿教师,分析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幼儿教育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入手,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应对策略;循循善诱;耐心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入手,让他们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爱讲卫生的习惯等等。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幼教知识,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和见解。

一、分析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习惯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引起教师的注意,甚至有些幼儿的行为习惯已经影响幼儿的自身发展。对于这些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幼儿来说,有时一种问题行为消失了,另一种问题行为又接踵而来,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关键时刻,分析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以便找出应对策略。

1.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儿童在三岁左右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周围的人和事物,这个时候是培养孩子如何与周围世界相处,引导孩子的最关键时期,由于现在许多家庭的孩子父母照顾得比较少,主要是爷爷奶奶照顾,许多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因为溺爱和无意的放纵,造成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强化,自我倾向严重,导致幼儿停止在自我中心阶段,如果这时候缺乏有效的引导,就会让幼儿养成任性,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2.抢东西、攻击别人的习惯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小朋友们在玩玩具时争抢大的、新的玩具,互相拉扯谁都不让谁,有的孩子经常就会出现抢不过就攻击别人的行为;排队时为了排在前面也会出手去推倒别人;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经常对孩子说:如果别人打你了,你也打他,这样他就不敢再欺负你了。甚至还袒护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是别人不打他他是不会动手的”这样,孩子就会行成一种合理的打人观念,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3.不良的卫生习惯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懂得卫生的重要性。因很多幼儿不明白为什么要洗脸、刷牙的道理;为什么到处扔垃圾会破坏环境;为什么要勤洗手、不捡地上的脏东西等;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懂得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让幼儿对洗脸、刷牙充满好奇心的初期,就开始引导、帮助他洗脸、刷牙,通过游戏,让幼儿将学到的东西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会自觉养成爱讲卫生的习惯。

二、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应对策略

1.抓住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发展敏感期,何为敏感期,就是发展的关键期,从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发现了著名的“关键期理论”时,人们开始研究人的能力与行为发展关键期,从而发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一个关键期。孔子也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若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小时候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如果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形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幼儿园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培养,将成为他们成功的走向未来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2.找对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

想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平时的教育点滴做起。其中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动脑筋的习惯、相互友好谦让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等。教师要将这些习惯渗透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从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幼儿启蒙教育阶段便懂得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结合日常教育实践,浅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

3.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幼儿教育中培养的良好习惯,能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观念,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比如,培养幼儿勤思考、爱动脑的习惯,教师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中的兴趣,启发并适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表扬,增强自信心,形成多思考积极回答的好习惯。

4.通过有意识的让幼儿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阶段,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训练,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让幼儿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每日活动,每日训练等环节,不仅帮助幼儿形成好习惯意识,还让又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结合一日生活环节和教育内容,训练幼儿多种不同的好习惯养成,可以从幼儿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与强化好习惯,以期往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运用榜样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在班级中树立正面榜样,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互相模仿学习,通过幼儿间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户外活动时,有一位幼儿主动排队,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树立典型,让其他幼儿向榜样学习。从而教育其他幼儿在排队时经常发生推挤、不遵守纪律的现象。

6.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大人要做表率,做孩子的榜样。比如: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专心在一边绘画或者阅读,自己却拿着手机或者电脑上网游戏,这样即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给孩子造成借口:爸爸妈妈都在玩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呢?对孩子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表现,如孩子在专注学习时,父母应以身作则,自觉学习,读书、看报等,或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学习。这样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耳濡目染,孩子自然养成爱学习、思考的好习惯。

7.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中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实施,一步一步的走踏实的脚印。操之过急是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的。所以,这就要求对幼儿良好的习惯养成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孩子的教育更要如此,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与教育,才能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8.通过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家长平时要主动多点与教师进行沟通,发现有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家长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就要与教师沟通交流进行协同教育。幼儿任何习惯的养成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园合作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和纠正,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家园共同携手,才能为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助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美好的明天。

俗话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循循善诱孩子,不断地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习惯,并运用到幼儿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才能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吧!

参考文献:

陈卫东《父母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导师——马卡连柯论习惯》少年儿童研究.2002(12)

陈卫东《教育就是养成健全人格——蔡元培论习惯与人格培养》少年儿童研究.2003(03)

向海英,孔凡云《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山东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