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分析

/ 2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分析

丁婿尉 岳志杰 熊万金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许多现代和当代中国小说翻译成英语,对其翻译中国小说的风格进行的调查。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杨格莱迪斯的译本被作为一个可比的语料库。结果表明,语料库工具提供的统计数据,如标准化类型标记比、平均句子长度、报告动词的频率和选择性使用报告等,对区分不同的跨语言者的风格没有显著意义。提出将译者的文体分为两类:s型(源文本型)和T型(目标文本型)。前者是指译者在处理所有翻译中特定的源语现象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所表现出的规律性,后者则侧重于个体译者的习惯性语言行为。另外,根据目前的语料统计,T型译者的风格似乎属于翻译风格或翻译共性,即翻译语言的共性;而s型译者在翻译研究中更具显著性。在翻译之中,“他”在语料中可起到照应功能,出现和语法变异的特征,因此人称代词语法的显化成为汉语翻译的特征之一。

关键词:汉语文学;人称代词;变异;显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译者的词汇变化似乎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然而从整体上看,Goldblatt的译文中所使用的句子的词汇多样性和难度是一致的。由于译者的风格应该是“将译者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的“翻译方式”(Saldanha 2011b:31),因此我们使用了Gladys Yang的翻译作品作为可比语料库。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杨宪益也与丈夫杨宪益一起翻译了许多中国当代小说,还有许多中国古代或现代文学作品。人称代词的照应功能可按照词和名词性成分关系进行分析,按照现行调和代调的位置关系分为前向照应、后相照应。

  1.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

译者的风格有三个特点:(1)独特性——译者的风格是特定译者的独特的翻译方式,这可能会使他或她与其他译者有所区别;(2)考虑了ST和TT的译者导向性,只要被研究的具体翻译方式是译者选择的结果;和(3)一致性,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不管它是源于潜意识习惯性的语言行为,还是有目的地根据ST构建的,在同一个翻译人员的所有翻译中保持一致性。如果所讨论的翻译风格具有所有翻译文本的特征,则它属于翻译风格或翻译共性的范畴,即翻译语言的风格或特征。 S型和T型译者的风格在贝克看来,译者的风格表现为“语言的特征使用”或“语言行为的首选或重复模式”,这是译者个人选择的结果。因为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潜意识。在同一个译者的所有翻译作品中都采取了有意识、有目的、连贯的策略,T型翻译风格不考虑ST,是译者潜意识选择的语言模式的结果。后者与文学文体学中讨论的作者风格相似。贝克(2000)方法论属于T型。语料库方法所提供的统计数据不能令人满意地证明每个译者在翻译中风格的独特性。贝克本人也建议,以这种方式确定的语言模式“接下来应直接与源文本进行比较,以解决源语言和/或作者风格的潜在影响问题”。这意味着对译者风格的研究并不排斥原文,尽管它是以译文为导向的。我建议在研究译者风格时,应考虑到译者的风格,即特定译者在处理所有译文中SL中相同现象时一贯采取的策略。例如,就中国小说的翻译而言,由于人称代词主语的省略和动词时态标记的缺乏,有时很难将叙述者的作品与人物的内心言语或思想区分开来,其形式为“混合/模糊的言语表达模式”。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中对现在时态或过去时态以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代词主语做出决定,这些决定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将这种类型的言语表达译成英语时,译者需要决定人称代词主语和动词时态。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是叙述者声音的表现形式,而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和现在时则是叙述者声音的表现形式,这可能会缩短译文读者和故事人物之间的距离。如果在同一个译者的所有翻译中,译者在这方面保持一定的一致性,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更具体地反映了译者的风格,s型译者的风格,对所有译者的源语特定语言现象的反应规律翻译。这可以成为译者风格探索的一个新方向。

  1.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变异

译者的作品和译文有相同或不同之处,但我们仍然无法清楚地分辨出哪一种表达方式。在实践中,翻译文本所呈现的规律或模式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事实上,“译者风格”和语言学翻译研究中的“对等”一样,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范式中的主要概念工具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翻译文本作为中介交际事件的本质”。S型和T型译者的风格都要考虑到,只要它们体现了规则的语言模式,而这些模式是由同一个译者在其所有翻译中做出的一致选择造成的。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译者风格的多重复杂比较模型。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模型以S型翻译风格为研究对象,从一个源文本的语料库和不同译者翻译的平行模型入手。一旦发现他们之间在风格上的差异,就分别使用由他们所有翻译组成的可比语料库来验证每个译者的翻译风格在所有翻译中是否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例如,老舍的小说《洛陀祥子》已经被三位译者(史晓静、让·M·詹姆斯和霍华德·戈德布拉特)翻译过。以《罗陀祥子》的一个源语篇和三个目标语篇为语料库,对比分析了它们在处理言语表达的混合形式上的差异。据观察,施倾向于选择与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态的间接言语来呈现原文,而詹姆斯和戈德布拉特则倾向于与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和现在时态的自由直接言语(见第5章)。由于这些选择可能会给译文读者带来截然不同的印象,因此他们在处理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时的特殊策略可以被视为他们译者风格的指标。然后,我们将尝试验证施、詹姆斯和戈德布拉特是否在他们所有的中国小说翻译中使用了相同的策略。如果有某个选区,就会显示出他们有不同的常规方式来进行演讲。也就是说,他们有不同的译者风格,至少在演讲翻译方面。第二个场景,重点是T型译者的风格,首先使用了可比模型。这与贝克(2000)调查中采用的做法类似。然后利用平行语料库从源文本中找出影响。这样就可以检测出T型翻译器的风格。例如,Goldblatt和Yang在风格方面的发现可以根据平行语料库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平行语料库包括他们的翻译和相应的源文本。除上述内容外,每一位译者在目标语中的同一体裁的作品,如果有的话,可以作为另一个可比较的语料库来分析它们的作品和译文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红娟,傅修海.翻译“论争”与“论战”——瞿秋白与鲁迅文学交往的思想史考察[J].学术研究,2020(05):161-168.

[2]马燕.汉英文学翻译中的语言美学——评《文学翻译与语言审美》[J].中国高校科技,2020(05):109.

[3]张瑜,廉洁.基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言词汇及文化内涵词翻译——以商洛民间传说和典故为例[J].戏剧之家,2020(13):222+224.

[4]许宗瑞,陈伟.二战以来世界翻译出版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索引”数据库[J].中国出版,2019(24):51-55.

作者简介:

丁婿尉(1995-09-16),男,汉族,籍贯:江苏省淮安市,学历:本科

岳志杰(1998-05-04),男,汉族,籍贯:湖北襄阳,学历:本科

熊万金(1995-11-06),男,汉族,籍贯:四川宜宾,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