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表演游戏演绎闽南童谣的指导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3

运用表演游戏演绎闽南童谣的指导策略

杨绿汀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幼儿园

摘 要:闽南童谣承载着深厚的闽南文化积淀,是地方性文化的“活化石”。闽南童谣适用于启蒙儿童,对幼儿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能生动演绎闽南童谣,对幼儿接受、认知和发展、创造闽南童谣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开展闽南童谣校园传承工作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表演游戏的教学潜能作用,运用“游戏”让幼儿乐学,丰富对闽南童谣的认知,运用“表演”让幼儿探索,指导对闽南童谣的创造,运用“评价”促幼儿发展,完善对闽南童谣的演绎。

关键词:闽南童谣 表演游戏 演绎 指导策略

闽南童谣是闽南百姓长期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教育需要长期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其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文明礼仪等,承载着深厚的闽南文化积淀,具有地方性文化“活化石”之称,是闽台亲缘的重要纽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要抢救保护在校园传承。因此,作为闽南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应自觉承担起这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闽南童谣适用于启蒙教育的文化价值,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表演游戏形式,让闽南童谣润泽童心,启迪智慧,发展能力、传承文化。

一、运用“游戏”让幼儿乐学,丰富对闽南童谣的认知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原则,“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闽南童谣是以地方方言闽南话进行教授、传唱,但是今天随着大量的外来人才与外来务工人员涌入闽南,人员的流动与环境的改变使闽南语面临着流失的危机,流传了千年的闽南童谣正逐渐远离闽南儿童。许多本地儿童已经不像父辈那样操着一口正宗的闽南腔,而是只会一口普通话,或者英语说得挺溜,但闽南话却不大会说。而对于同处一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用非出生地方言表达的闽南童谣更是有“鸭子听雷——说了你也不懂”的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闽南童谣的兴趣,使其喜欢上闽南语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唯有用幼儿觉得“好玩”的游戏。表演游戏是根据故事或童话的内容,幼儿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情节和角色,运用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表演游戏以幼儿自主、独立地理解作品为基础展开游戏情节,能生动演绎闽南童谣,对幼儿接受、认知和发展、创造闽南童谣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教学时,先运用表演游戏的“游戏特性”创设适宜的支持与引导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对闽南童谣的兴趣与学习热情,从而丰富认知。

如闽南童谣《中山路》,其内容:中山路,走透透,大人囝仔搁来到。吃美食,看景致,边吃边看真趣味。那是遇到雨,你啊未免惊,骑楼下底慢慢走,慢~慢~走~~。其教学目标是:理解童谣内容,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体验闽南童谣的韵律美,学会说闽南语;激发爱乡之情,会用闽南童谣介绍家乡。教学时,教师不是简单直接地教幼儿用闽南语念这首闽南童谣,而是用幼儿喜欢的谜语活动先引出童谣主题——中山路,再引导幼儿交流对中山路的印象,因为每个幼儿都有过到中山路的经历,因此交流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对这首闽南童谣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对这首闽南童谣内容的认知。有了理解这一提前后,教师再引导幼儿自主设想可以制作哪些道具突显中山路的环境特征,并将道具摆放在周边环境中营造中山里的情景,引导幼儿扮演路人甲、路人乙以游戏的形式扮演角色,结合童谣内容自主想象行走在中山路时的场景;再用闽南语独特的音韵教授和吟唱童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地利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对这首闽南童谣的感知与理解,激发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和的满足感因此也就实现了让幼儿喜欢闽南童谣这一教学目的。幼儿学会了《中山路》闽南童谣以后,还可以将这首童谣与其他领域进行整合,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拓展。比如,户外混龄体育游戏中,小班可以边念童谣边选择直线走“中山路”;中大班可以选择不同高度的平衡木走“中山路”;音乐活动中,可以敲击生活器具给童谣伴奏,将熟悉的旋律配上童谣进行说唱组合;结构游戏中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想象搭建骑楼然后进行角色游戏。生活劳作中可拓展中山路的各种闽南特色美食并制作小吃。借由游戏让幼儿乐学闽南童谣,不仅调动了幼儿口、手、脑和脚的协同发展,同时在轻松自然和活泼愉悦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对闽南童谣的认知。效果呈现在后来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与老师交流时会说,带孩子到中山路时,幼儿情不自禁就会自主吟唱《中山路》这首闽南童谣。

二、运用“表演”让幼儿探索,指导对闽南童谣的创造

教幼儿学习闽南童谣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在于教幼儿学会闽南语这一地方方言,而是要让幼儿理解这些经过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闽南童谣中内蕴的文化内涵、美好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指导与启示所在,并在理解中产生文化认同。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借助表演游戏,通过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闽南童谣内蕴的故事从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想像、创编及表演,将闽南童谣从文字还原成为生活情境,并让幼儿感觉仿佛身临其境。这时,幼儿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闽南童谣与其生活的联系及指导意义。因此在教授闽南童谣时,教师要发挥表演游戏巨大的教学潜能作用,将表演游戏的“游戏性”与“表演性”相统一。其中,游戏性是其基本特征并且贯穿在整个表演游戏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是教师与幼儿共同感受体验,生成和探究的过程,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寻找问题线索、形成假设和验证得出结论等阶段

这个探索过程引导着幼儿在自主、自由、愉悦地创造性游戏活动中不断地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惊喜,一方面使幼儿深深地被闽南童谣这本“认识世界的教科书”所吸引,另一方面又使幼儿在运用表演技能创造性地表现闽南童谣的游戏活动中实现了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新编闽南童谣《台湾伯公来泉州》是一首表达闽台人民盼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现代版的闽南童谣。为了让幼儿在表演中准确领会童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和演绎角色人物形象,教师要首先就童谣的故事内容与人物角色与幼儿作充分的讨论。如“台湾伯公是一位老爷爷。谁能说一说在表演老爷爷的说话、走路时要注意什么呢?”“台湾伯公久别故乡,当他重新踏入这块熟悉的土地,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啊?”引导幼儿结合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在讨论交流和动作模仿中塑造“台湾伯公”的人物形象。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如果派你去接台湾伯公,你会怎样做呢?”“作为泉州人的台湾伯公,当他重回故乡,你猜猜他会想去泉州哪里玩,又会想吃哪些特色小吃呢?”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境,多维度想象、讨论、表现剧中“我”的人物形象以及运用生活经验构思、创作“我”与“台湾伯公”之间可能发生的对话及行为动作,如欢迎的热情表现、搀扶伯公逛街、发现市井惊喜等等,引导幼儿随着故事的情节在反复的协商与磨合中引发对游戏内容新一轮的思考,激发创造游戏的动力。有了这一基础以后,教师再指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尝试将对不同情节的演绎连贯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表演,并继续在不断的讨论、修正、改进中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三、运用“评价”促幼儿发展,完善对闽南童谣的演绎

用表演游戏演绎闽南童谣是对闽南童谣这一“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形式的创新,但作为幼儿园的一项教育活动,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此项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包括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表演游戏的表演性需要幼儿以自身扮演角色,并且运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声音等内在的表征方式来再现的故事的情节和发展过程,这种再现的过程可极大地锻炼幼儿的各种学习能力,也是幼儿整合各种能力获得有益学习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教师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评价更是至关重要。评价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在组织幼儿开展闽南童谣表演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指导和评价幼儿的表演游戏时,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力经验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或者小组指导,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因人施教,因地制宜,以关怀尊重、呵护接纳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幼儿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要重视幼儿的自主评价对其自身发展、同伴发展和对改进表演的作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留给幼儿充分的时间、空间,以小组评价为主、集体评价为辅;以幼儿自己讲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用引导性的问题和现场演练让幼儿在交流中分享,在观察中思考,在讨论中改进,在比较中选择,引导幼儿在自己发现游戏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过程中培养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表演游戏更加贴合闽南童谣主题思想的表现,同时在完善中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比如《加伦孙学童谣》取材于闽南俗语“细汉偷拿针,大汉偷扛杉, 破裤若不补,细空变大空。”,新编成少儿童谣。通过一对太公太妈传教一群加伦孙学童谣的形式,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地展现给幼儿。教育孩子从小要诚实做人,不贪小便宜。在运用表演游戏演绎童谣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幼儿按照意愿分配角色,有的扮演老太嬷,有的扮演老太公,有的扮演加伦孙(曾孙子)。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首先启发幼儿想象老太公和老太嬷的肢体动作,老太公手拿烟斗佝偻着身体,边走边捶背,从远处走来边走边喊:“老太嬷。。。”声音可由远及近,语气由缓到急,呈现声先到人未到的场景,表情由期盼到关切;其次启发扮演老太嬷的幼儿循着老太公的声音,迈开外八步摆动着蒲扇笑吟吟地回应。同时启发加伦孙(曾孙子)们用各种不同的动作神态,或坐或抱腿或摇头或用高甲丑的基本动作变换节奏跟着老太公和老太嬷学习闽南童谣,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伦孙们根据童谣的内容,运用不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游戏互动的形式,加伦孙乐学,太公太妈乐教,气氛热烈,富有童趣,获得得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在开展闽南童谣《加伦孙学童谣》的表演游戏时,教师的支持性评价体现在首先是用扫描式观察,观察班级所有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状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于状态不对的幼儿及时了解原因,帮助其解决问题调整状态。当状态问题解决后,教师将观察重点迁移到重点角色人物“老太嬷”、“老太公”和“众加伦孙”的小组表演上。在幼儿每完成一轮游戏活动后,教师都会抛出类似问题:“刚才的游戏活动中,我们表演的是XX角色。你们觉得演得像不像啊?哪里比较像,哪里比较不像?应该怎样演会更好?”用问题引导幼儿在反思中发现自己表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推动游戏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因为幼儿阅历尚浅,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并无相关经验,此时教师正确的做法也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链接生活找相似情境,从中寻找相关、有用的信息实现经验迁移、能力发展。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幼儿在演绎闽南童谣的游戏活动中丰富了认知、发展了能力、愉悦了身心,同时,闽南童谣也在幼儿的创造下得到完美演绎。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幼儿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要重视幼儿的自主评价对其自身发展、同伴发展和对改进表演的作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留给幼儿充分的时间、空间,以小组评价为主、集体评价为辅;以幼儿自己讲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用引导性的问题和现场演练让幼儿在交流中分享,在观察中思考,在讨论中改进,在比较中选择,引导幼儿在自己发现游戏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过程中培养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表演游戏更加贴合闽南童谣主题思想的表现,同时在完善中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幼儿园课程最主要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幼儿的成长。闽南童谣是促进幼儿成长的课程,但由于受地方方言的限制,我们在教授时不能用“呆板”的教学束缚幼儿的发展,而要用幼儿喜欢的成长方式——游戏与表演,引导他们在自主、自由地积极探索中感受闽南童谣带给他们的乐趣和生活指导,为幼儿营造“童谣与快乐游戏并存”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颜晓燕.阅读提升表演游戏[J].早期阅读的整合教育2011(12)

2.徐东、李林烛、刘一春.幼儿园表演游戏整合课程的可能性及策略[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5(5)

3.刘焱 朱丽梅 李霞.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指导原则与教学潜能[J].学前教育研究2003(6)

[本文系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幼儿游戏化的闽南童谣表演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JYKT2019-063)阶段研究成果]

颜晓燕:“阅读提升表演游戏”,《早期阅读的整合教育》2011年12月,第140页

徐东、李林烛、刘一春:“幼儿园表演游戏整合课程的可能性及策略”,《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30卷第5期,第58页

刘焱 朱丽梅 李霞:“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指导原则与教学潜能”,《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