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俄罗斯犹太人政策( 17 世纪—— 1953 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3
/ 2

浅议俄罗斯犹太人政策( 17 世纪—— 1953 年)

周雨荷 王雅昕

西北大学 陕西省汉中市 710127

摘要:17世纪起犹太人开始有规模地涌入俄罗斯,在俄罗斯人口中所占比重甚高。沙俄时代,因为宗教文化等冲突,政府一直采取反犹政策,因而俄罗斯“犹太问题”开始显现。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虽然对犹太人的政策有一定的放松,但随着国际冷战趋势加强,两个阵营对立加剧,苏联兴起了反犹主义浪潮,对犹太人进行了一系列压制迫害。沙俄时代以来,俄罗斯为了解决“犹太问题”出台的政策却衍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俄罗斯的发展,乃至世界政局产生了冲击。

关键词:俄国犹太人政策;反犹主义;犹太移民

17世纪中叶,因为俄波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犹太人首次大量出现在俄罗斯。18世纪下半叶,由于瓜分波兰,大约100万的波兰犹太人被并入了俄罗斯帝国。到19世纪末,俄国犹太人的数量已经增加至5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4%。随后一个多世纪,沙俄政府一直采取反犹政策,采取措施限制和干扰犹太人,因此也导致了严重的“犹太问题”。直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政府的犹太政策依然无法很好解决问题。因而引发的犹太人革命,犹太人多次大规模移民,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等对俄罗斯产生了众多影响。

17世纪中叶,犹太人首次大量出现在俄罗斯。1654年乌克兰领土被俄罗斯吞并,境内大量犹太人被沙俄政府控制。1677年俄波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该条约允许在敌对期间被俄国人俘虏的犹太人留在俄国境内,因而俄国犹太人的数量大幅增长。18世纪下半叶,由于瓜分波兰,大约100万的波兰犹太人被并入了俄罗斯。到19世纪末,这一数字已增至5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4%。尽管犹太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沙皇对其的敌意从未消失,一直采取反犹措施。

沙俄政府早期压迫犹太人从宗教入手。1742年,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俄罗斯帝国时,只允许信奉东正教的犹太人留下来。尼古拉一世统治时利用物质鼓励犹太人皈依东正教。1835年,政府通过《犹太残疾人宪章》禁止犹太人使用希伯来语;禁止建造犹太教堂等。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部分对犹太人的镇压措施的暂时缓解,犹太商人一定条件下被允许居住在殖民地之外。亚历山大二世统治后期犹太人的反动趋势再次影响了犹太政策,且1881年3月沙皇被暗杀发生了犹太大屠杀。亚历山大三世登基后,又加强了镇压措施,在1893年禁止犹太人使用犹太教教名。

犹太人在沙俄时期,丧失了基本公民权,政府出台的特殊法律和政令对他们的居住区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都加以严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政府也并未采取任何行动来结束官方的反犹主义。直到1917,沙皇政府并被临时政府政府所取代后,“基于信仰或国籍对俄罗斯公民权利的所有法律限制”才被废除。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对犹太人采取同化措施并将俄国革命时期代表犹太工人的老犹太同盟视为为特别危险的敌人。因为一战期间,犹太同盟支持战争,支持临时政府。斯大林响应列宁,反对犹太复国主义。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为解决积攒已久的犹太问题,苏维埃政府对分离犹太人身份做出一定让步,开始允许犹太民族使用意第绪语作为官方语言。

但是政府给与犹太人的宽松政策是短暂的。1922年始犹太复国主义者的领导人被逮捕流放,此后苏联犹太人基本一直处于受迫害,被排挤的境地。反犹主义作为官方政策先后以各种形式出现,按时间顺序,先后发生了20年代的反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党联盟运动;30年代大清洗运动;40 年代末和50年代初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件,反世界主义者斗争运动和“医生阴谋案”。

其实,自三次瓜分波兰大量犹太人纳入俄国人口后,“犹太问题”便一直困扰着历届政府,出台涉及各方面得政策来压制犹太人。

沙俄时期立法针对犹太人最主要原因便是宗教。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流散,而犹太教是联系犹太人民族感情、保持犹太人特征唯一选择。然而,因为沙俄官方信仰为东正教,使其将犹太教信仰者定性为“基督叛徒”,遂把犹太人当作“异教徒”实行压迫与残害。其次,几千年来犹太特殊的经商文化使得社会普遍认为,犹太人是靠欺骗东正教居民来获得财富,整个犹太民族则被认为天生唯利是图。再者,18到19世纪犹太启蒙运动思想传入东欧,在犹太社区内孕育了一批世俗化犹太知识分子,沙俄政府长期以来的压制政策开始引起其激烈反抗。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官方的反犹政策多不是出于种族宗教原因,而主要是出于战略部署考虑。列宁执政时期出于“世界革命”观念,曾给过犹太人宽松政策,但是并未来得及彻底处理好犹太问题。列宁逝世后,因党中央对于“如何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产生分歧,犹太裔领导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结成“反党联盟”受到全党的谴责。二战后,苏联的犹太政策相当复杂,斯大林出于外交需要积极支持以色列建国,却在国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这一政策在外交上或许是成功的,但却也唤醒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意识。许多苏联犹太人,甚至一些犹太布尔什维克也开始表达对新生以色列的好感。随着冷战爆发和以色列开始出现倒向西方的苗头,使斯大林对苏联犹太人极不信任。冷战时代为了强化内部秩序,整肃纪律斯大林遂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

总体而言,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制定的犹太政策,不论是压制与利用还是宽松与同化,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使得犹太人掀起多次移民浪潮。再者,反犹政策使得俄罗斯同化犹太人程度低下,诸多俄裔犹太人对俄罗斯并无认同感。由于俄罗斯犹太人长期出于劣势地位,无力移民的犹太居民不得不使用其“唯一掌握”的金钱去获取“自由与权力”,更滋生了腐败。可以说,俄罗斯犹太政策不但没有起到太大的积极作用,反而产生了与初衷相反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宇春:《俄国犹太人研究(18世纪末—1917)》,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2]唐裕生:《前苏联的反犹政策与犹太移民潮》,《世界民族》1995年第1期。

[3]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4]秦人文:《犹太教、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现代化》,《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5]肖瑜:《冷战与苏联犹太政策的变化(1947—195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6]刘丹:《俄国犹太人问题研究(18世纪—20世纪初)》,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作者简介:周雨荷(2000-06-26),女,汉族,籍贯:陕西省汉中市

项目名: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苏联外交情报文献的翻译整理研究

项目编号-20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