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和悦”校园文化的思索与重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3

后疫情时代下“和悦”校园文化的思索与重构

蔡凤梅

城厢区文献小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迫使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加速的同时,学校的各项管理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章就如何在原本学校“和悦”校园文化的前提下从“构建‘以文化人’大环境”、“重构‘课程育人’新体系”和“构建‘管理高效’新态势”三个方面进行精心思量与重构。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和悦;校园文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举国上下都积极响应着党中央的“居家令”,所有学校也都相应地推行延期开学,于是“停课不停学”便应然产生,所有学习都从“线下”转向了“线上”。疫情迫使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加速的同时,学校的各项管理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校园文化方面,需要对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塑、学校课程的重建与学校安全管理的重构等都要进行谨慎思索。学校文化的核心指向的是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学校文化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更并非是亘古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校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然状态而相应的作出调整和厚实。因此学校应聚焦校园文化的内涵,促使学校能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文章就如何在原本学校“和悦”校园文化的前提下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精心思量与重构。

一、继续以“和悦”为基点,构建“以文化人”大环境

笔者所处的学校虽是一所新开办不久且外来工子女居多的公立性质小学,从开办之始基于对于校址地理环境、学校概貌及学生性质等综合因素分析,从而提出了“和悦”这一学校主要文化主旨,旨在充足体现学校营造的“以人为本”的育人氛围中,校园里渲染“以文化人”之育人环境,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能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促使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全面挖掘与发挥,成就每一位孩子都能成长为“与众不同的自己”。于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能朝着同一目标,和谐愉悦地工作着、服务着;于学生而言,每位学生都能养成好习惯与美德,积极愉悦地行走在“求知、求真与博学”的路上。以文化人,促使学生和教师成为一种学习相互促进、生命相互映照的共同体。

(一)丰实“和悦”环境文化渲染。

本着“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这一思路。校园环境不仅愉悦学生的身心,更是渗透与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学校充分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从学校操场到各个走廊,从教师办公室到班级各教室,都形成浓厚的“和悦”元素立体环境文化,让环境说话,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与鼓励人。

如,从学校校门口处以石头雕刻醒目的“和悦”,旁边是不同字体的小一点字的“和悦”所彰显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之蕴意。可在此处增置一个背景以“因‘和’而胜,为‘悦’而学” 的签名墙,鼓励学生复学进校门第一件事就是在这个背景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留下“对祖国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所取胜利的感怀、刻下努力学习的决心等等。每个教室里都增设一块“爱卫同行,以‘艺’抗疫”、“我是防疫小卫士”等专栏,用来展示学生“卫生防疫”相关作品、小作文、手抄报等,点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防疫”能力。学校“三悦园”建设上也进行逐一厚实其内涵。诸如,学校的“悦读园”内在充实相关“防疫书籍”的同时,要在“悦读园”的宣传栏上增置一块以“钟南山、李兰娟等医护人员”为背景的爱心贴画板,让学生感悟“今天努力学习储蓄能量,他日为国为社会作应有贡献”之学习热情;学校的“悦心园”,让孩子可以在课间欣赏、了解各各种花花草草,普及科普知识的同时,要在两处增置“防疫小知识”宣传栏,让师生抬头举足间都能看到、读到并做到;学校“悦情园”,也就是心理咨询室,要再多添置相关心理书籍,还要有针对性设置宣传栏,恰到好处地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疫情”,不应过度恐慌而造成心理问题。

(二)丰厚“和悦”教师文化修养。

教师文化可谓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因此继续打造一支“团结并进,富有热情”的教师队伍,并致力于让这支团队引领学校向上、向尚、向善良好态势发展。学校一如既往地倡导和谐互帮、和睦共处的团队精神,充分运用团队的凝聚力,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学校整体文化创建中来,共同出谋献策。学校停学期间学校的各类微信群从“不打烊”,线上交流智慧碰撞,“新冠肺炎”期间更是拉近了团队的距离。复学之前的两周里,学校教师都已做好各种“线下线上”有效衔接的各项准备,打造一支有锐气、有才气、有灵气的干劲十足的教师团队。

二、聚焦以“和悦”为核心,重构“课程育人”新体系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要素。课程文化是彰显一所学校办学文化与管理水平所促成的群体行为习惯与价值取向。因而,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直接体现于课程文化的好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爆发,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学校依然必须做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因此很有必要重新思考和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依然聚焦“和悦”为核心,做到以下几个重构:

(一)学校课程理念的重构。

从过于注重成绩走向关注追求育人效果的课程理念重构。“和悦”之概念大多是集中在情感上的“和谐”与精神上的“愉悦”,而没有身体健康为基础,则“和悦”充其量只是“空中楼阁”。因此,经历了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学校文化创建上的不足,忽视了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考量,更是忽视了对于学生遭遇重大社会问题或是突发自然灾害所应保持的适应心态。因此,学校课程应立足于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健全人,不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品德修养。另一方面,从“教师为本”向“学生为主”的课程理念重构。之前大多研讨的主题突出的是我们教师应该“怎么教”。而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发现纵然教师做得再多、做得再好,但视频另一头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常常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后疫情时代下我们更应转变课程理念,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到研究学生“如何学”“如何来驱动学生的学”“如何来跟进学生的学”“如何来有效检测学生的学”“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来。

(二)学校课程内容的重构。

以“和悦”为核心原本学校构建了“多元和谐共生”的课程内容。然而经历这次疫情,更加认识到课程内容不应求“多”,而应突出求“实”。需要重新思索并重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化。我国十四亿人“全民抗疫”的众志成城的一大壮举可以成为一部活教材,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位位逆行者的举行,一幅幅让人泪目的画面……这种“抗击疫情精神”就是最鲜活的教材。学校要关注在班队会上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用祖国“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每一个生命”与国外那些应对疫情的举动形成对比,让学生体悟到“生于中国”的幸运,加深爱国的情怀。第二,生命教育课程要补充。疫情是最好的课程,我国抗疫战中的人和事就是最好的教材。学校将生命课程添置于科学课之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活观。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强化。通过长期的居家学习,由于家庭环境、家长重视程度与学生自制能力的差异,学习上的差距越拉越远,造成个别学生心理压力无法释放。另一方面,疫情防疫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理的负担。因而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身心健康的“和悦”学习与成长。第四,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经历这次疫情,新媒体环境下诸如晓黑板、班级小管家等教学软件功能齐全,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校将进一步发挥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融合作用。另一方面,卫生防疫、环境保护与垃圾分类等内容将渗透整合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做到学校教育不只是求成绩,而是重育人效果。

三、探索以“和悦”为主导,构建“管理高效”新态势

学校的管理机制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管理过程追求高效,管理目标是实现教师和悦教学与学生和悦学习,从而成全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一是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尚处于“建章立制”的发展阶段,因此要建立学校领导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到人,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二是倡导自我约束。以“和悦”为核心,不强化“管”,而是倡导全校师生的自“理”能力,让每位教师都能进行自我发展与自主管理,使得责任与担当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每个人的潜能,营造一种民主宽容、高效融合与愉悦畅通的学校管理文化。三是打造制度文化。规范而严谨的校园秩序与师生积极向上的状态是当下“和悦”校园文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学校突出的是全体师生都信服的制度来管理,制度不是某些人的规定,而是发挥与采集所有师生的意见而形成了一套具有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让学校每位师生都能行而有据,从而形成了民主管理与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然而制度也并非是不变的,而是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增补,诸如这次疫情之后,学校分别增置了十一种诸如“学校一日防疫规程”“各类人员进出校园管理制度”等等。四是突出家校合力。进一步细化家长委员会的工作细则,让家长志愿者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的唤醒。尤其是卫生防疫常态化、日常化的当下,更需要家校的和合作用与无缝对接,为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提供一个健康场域。

四、总结

学校教育的本质体现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并非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积。长期以来,学校将智育放在首位是有失偏颇的,学校的教育应实现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是否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应是知识结构上的不同,而应体现为精神面貌的不同,而精神面貌的差别则聚焦于学校整体文化的熏陶。“和悦”校园文化的提出,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校园文化的打造并非是“一锤定音”之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因而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学校致力于打造“和悦”教师团队、构建“和悦”课堂模型、探索“和悦”校本课程、营造“和悦”学校文化,以家校“和”力、师生“和”心、教师“和”气、学科“和”平、课堂“和”谐等成全每一位学生成为“和”信念的新时代少年,给孩子一个“悦”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蒋子江.王松华.浅谈校园“和”文化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177-178

[2]原淑兰.家校共育“好家风”校本实践活动[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03)

【作者简介】蔡凤梅(197610)女,城厢区文献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