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课堂 培养科技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走进科学课堂 培养科技素养

盛永海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 浙江绍兴 312033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科技素养正在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科技素养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青少年的科技素养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自然科学学习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为每位学生提供和创造学习科学的机会,因此,科学课堂中有意识有效果的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难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素养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培育具有良好科技素养的新一代建设者,是关系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主战略的重要依托。因此要从小抓起,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是从事科普教育工作部门以及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课堂教育是青少年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基本渠道。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条件,也是取得教学效果的有利保障。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动态因素,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营造、控制和利用,创造一个学生能观察与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观念、概念和规律思维的过程。这个科学探究环境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欲望,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来。因此,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客观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教师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理解过程中的困难所在,尊重学生,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同时能接受教师指导,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种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使科学探究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双边过程。

2.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打好基础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和发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在科学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前仔细观察药品的颜色,形状,亲手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等等,这比书本上的陈述更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尤其是在实验操作中。比如课本中的有些实验有刺激性气体或有毒气泄漏,污染环境,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为此,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动手改进这些实验,相信学生们肯定会有很多创新性的改进方案。一个实验让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创新胆子大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当然还有动手能力的提高。

3.培养参与、合作的精神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按照自己所理解、预设的知识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在有些学生偏离或者无法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约束学生,课堂上经常呈现出严谨、严肃、严格、严厉,甚至于严酷的气氛。

4.积极评价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不乏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假设、怀疑等科学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有些问题在个别老师看来好象是学生在钻牛角尖甚至是无理取闹,其实当认真一思考时,其实结果往往相反。比如,在讲解人类生殖那一节内容时,有个学生提出“卵子在女性身上,精子在男性身上,它们是如何相遇结合在一起的“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不能认为这个学生的思想有问题,而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看到该学生对于问题有一种深入研究的能力,看到其优秀的一面。在课堂上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注意从他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鼓励、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兴趣,又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5.加强课外科技活动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系统的间接知识,受到一定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但作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弥补。 课堂教学这种形式是为传授知识而产生的,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巧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观察常受到限制,思维也难免受到束缚,实践、动手的机会则更少,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开展学科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实验或实习中去实践、动手和思维,这不仅能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智力和能力,还能使他们的兴趣、情感、意志等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有着独特的秩序和环境,是师生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逐渐在课堂中培养科技素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