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缅甸本土神崇拜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3

论缅甸本土神崇拜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张雪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缅甸人称“神灵”为“纳特”(nat)。本土神即本民族产生的神,现在一般指37神,这些神大多是13—17世纪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本土神崇拜是缅甸神灵信仰的一种,有一个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本文着重论述缅甸本土神崇拜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将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万物有灵观和阶级性,发展的特点归纳为本土性和传统性。最终,缅甸的本土神崇拜虽然受到了佛教的排挤,封建国王的反对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却一直焕发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关键词:万物有灵观; 阶级性; 本土性; 传统性

缅甸人称“神灵”为“纳特”(nat)。“宗教与人类社会一样,经过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各个氏族都有许多神灵信仰和崇拜。这些神灵信仰经过了由物到灵再到神的发展过程,最后趋于组织化、系统化,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完善。”佛教传入缅甸以前,神灵信仰在缅甸人心目中占有统治地位,而佛教的传入丝毫没能改变这种情况。从种类上看,缅甸人的神灵信仰主要有三种:自然神崇拜、婆罗门教神崇拜和本土神崇拜。本土神即本民族产生的神,现在一般指37神,这些神大多是13—17世纪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他们有不同的装束、称谓、典故。每尊本土神都附带着一种习俗,常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朝拜。本土神崇拜有一个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

1 产生根源

1.1 万物有灵观

莽莽远古,人类的童年,无依无靠,孤立无援。险恶而又奇异的环境总是给人一种恐惧又神秘的感觉,狂风怒号、暴雨倾盆、电闪雷鸣、洪水滔天,难道这一切的背后有什么东西在指示吗?那些获取猎物的特异之所:山洞里、悬崖边、大树上、小溪旁,难道有什么东西在赐予吗?对于这些疑虑,长久的时间换来了一个观念——万物有灵,人们认定这一切都来自某种神灵。于是,那些山峰、森林、河流便成了神灵的栖息之所,不准大声喧哗,更不准言出不敬,种种禁忌便油然而生。梦,又是人类早期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当人类还是童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常常为梦——这种荒诞离奇的现象所困扰,梦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白日里劳动、嬉戏的情景会在梦中胡乱地重现?为什么那些死去的同伴能在梦中与自己重逢?为什么有些梦使人吓得毛骨悚然?做梦时有什么东西离开了人的躯壳?抑或有什么东西进入了人的躯壳?这一大堆各种各样令人费解的梦始终搅得原始先民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多少年过去了,人类始终没搞清楚梦是怎么一回事。可有趣的是,他们却受梦的影响,逐渐产生了魂的观念。灵,掌管着自然;魂,支配着自身。在以后的演化中,二者又逐渐融为一体。灵魂,根植于心。作为观念,灵魂的产生与石器的制作一样,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绝对的重要地位,它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制作工具与产生观念在两个不同层面上标志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缅甸人民信奉纳特由来已久。比如,“不尊敬纳特会生病,有灾难源于对纳特的不敬。因为英国侵占缅甸,纳特因为悲愤而离开。”神话传说中的纳特和人类一样拥有情感以及喜怒哀乐,这使我们联想到古希腊诸神。“缅甸人的万物有灵观和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的万物有灵观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在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万物有灵观的作用下,人们把生活里种种不能解释的现象理解为纳特心情好坏的反映。

万物有灵观是缅甸原始宗教思想的发端和根源。“我们几乎在万物有灵观的宗教的全部广泛领域里看到,活人在一定的场合下殷勤地款待死人。这是阴魂崇拜,是全世界最深远而有力的宗教之一。这种宗教带着含有恐惧的敬意承认祖先精灵的存在。那些祖先握有善或恶的力量出现在人们中间。”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人类的现实世界由君王主宰、超现实的世界由神灵守护。在缅甸人的传统观念里,帝王将相猝死、恶死等非正常死亡者容易变成神灵。所以在万物有灵观的思想基础上,缅甸的本土神崇拜应运而生。

1.2 阶级性

贺圣达先生指出,“蒲甘时期的纳特崇拜与原始纳特崇拜的一个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明显具有阶级社会内容并被统治阶级利用来为巩固其统治服务。”1笔者对此持赞同态度。阶级性,即缅甸本土神崇拜产生的根源之一是统治阶级巩固及强化其封建统治的需要。

关于摩诃吉利神及其妹的传说在缅甸有多个版本,虽然各个民族或地区的传说在细节上有出入,但主要情节基本相同。大致是两人死后,灵魂变成强有力的纳特住在木兰树上,谁靠近那颗树,纳特就会杀死并吃掉他。“一般对于低级的万物有灵观哲学来说,灵魂和肉体的联系由死来彻底割断未必是可能的。各种不同的需要能够破坏所希望的灵魂的平静,而缺少合乎礼仪的埋葬也是构成灵魂不安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产生了非常流行的信念:这些灵魂在大地上游荡。”所以最终,国王怜悯他们,为他们建造神庙进行妥善的安置。因为国王的善举,纳特不再滥杀无辜,只攻击冒犯他们的人。“KGANYITTHA国王颁布法令,必须崇拜两位纳特,并要在家以挂椰子的方式来祭祀他们。”关于瑞品基神和瑞品艾神两兄弟的传说,与摩诃吉利神的传说有很多雷同的部分。大致是国王错杀忠良,使两人成为了悲愤的纳特,即怨灵,怨灵继而向人们展开报复。因为灵魂无处安放、到处漂泊,为平息其愤怒,国王建造了神庙对其进行安抚和归置,并命令人们供奉、祭拜。

不难看出,在上述类型的本土神传说中,国王大都化身为慈悲、仁爱、深晓大义的明君,匡扶正义、为民造福。传说的线索大致先是表现纳特的神力和愤怒,继而归顺国王的纳特成为正义的守护神,受人祭拜。最终,国王以纳特的神权巩固并强化了自己的君权。关于神权与君权既合作又对抗的关系这里不展开论述,后面提到缅甸统治者对本土神崇拜的抑制,亦是出于巩固、强化其统治的需要。另外,在37尊本土神中,有国王、王后、邑主等22位,多数纳特与王室有关。这些王室成员虽失去生命,但灵魂仍化作威力强大的纳特,成为个人、家族、乃至国家的守护神。纳特世界反映并影响现实世界,人民对本土神的虔诚崇拜加深了其对统治阶层深信不疑的归顺和臣服,使其牢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提升了民族和国家意识、凝聚了人心,人心归一在一定历史阶段自然有助于国家的独立、稳定和发展。

蒲甘王朝时期,伴随着本土神的产生,缅甸人对其崇拜热情日益高涨,神灵甚至影响到当时已经成为国教的佛教的发展。为此,阿奴律陀不得不下令在蒲甘地区建立一座神庙,命令将所有神像挂在神庙内,以限制神灵崇拜的发展。同时为了突出佛教,命人把神像挂在蒲甘瑞喜宫佛塔围墙内,宣扬神灵保护佛祖,将神灵放在辅佐佛祖的从属地位,但是并没有取得多大效果。蒲甘人民对神灵的崇拜热情不减,依旧从事各种敬神活动,每年缅历九月的敬神活动隆重而热烈。东吁王朝时,缅甸人崇拜神灵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每逢缅历九月敬神节都要大量屠宰黄牛、水牛、猪、鸡等祭祀卜巴山上的摩诃吉利大神。同时家家门前都要设神柱,把牛头、猪头、鸡头挂在神柱上。东吁国王勃印囊为保护佛教和发展农业,下令禁止屠宰牲畜祭祀摩诃吉利大神,并禁止在门前树立神柱祭祀,史称“勃印囊反神运动”。这一时期缅甸人的本土神崇拜得到了暂时的抑制,可后来又蓬勃发展起来、历久弥新。

2 发展特点

2.1 本土性

缅甸的神灵信仰经历了从崇拜自然神到婆罗门教外来神再到缅甸本土神的过程。缅甸本土神崇拜由地域、文化习俗、时间累积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成,其产生及发展意味着缅甸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自信的增强,表现出民族内愈加强烈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使缅甸本土神崇拜具备了本土特质、精神与意识,即本土性。

公元4世纪时,即前期蒲甘王朝丁里姜王时期(344—387年),缅甸产生了第一组本土神。这是缅甸最早形成的本民族的神灵,也是现代缅甸人的家神,称为“家神组”。因与室利差呾罗国王竺多般王有关,因此亦称为“竺多般王神组”。这组神以摩诃吉利神为首,总共有七位本土神。摩诃吉利神原本为太公国铁匠吴丁陶之子,原名貌丁岱。传说,貌丁岱力大无比,双手可以将大象轻轻举起,国王恐其夺位,下令缉之,貌丁岱遂逃入山林。国王心生一计,纳其妹为妃,令召回其兄允委以重任。貌丁岱信以为真,回宫后却被国王绑于木兰树上烧死。

公元1044年,阿奴律陀王(1044—1077年)建立了统一的蒲甘王朝,亦称“第二蒲甘王朝”(1044—1287年),该时期是缅甸产生本土神最多的时期。此时,蒲甘人民以信奉婆罗门教神为主转向信奉本土神为主,一共产生了15位本土神。这组神灵多与蒲甘阿奴律陀王有关联,因此称为“阿奴律陀王神组”。其中最突出的神灵是瑞品基神和瑞品艾神。传说瑞品基和瑞品艾兄弟二神原系居住在孟国的印度壮士与卜巴山魔女所生,力大无比。作为蒲甘王朝阿奴律陀王的侍卫,跟随阿奴律陀王到中国迎请佛牙,从中国返回途中被阿奴律陀错杀成神。

列举的这三位本土神都颇具代表性:他们并非王室成员,不属于上层统治阶级;但皆勇猛无比、气魄胆量过人;最终都被残暴的君王迫害致死。此类型传说的广泛流传无不体现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是缅甸尤其是底层民众敢于反抗不公待遇及统治阶级残暴统治的民族精神及血性的体现。纵观缅甸的几个封建王朝均出现本土神,可以看出统治阶级推行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的力量更不可小觑。无论何种宗教或信仰,在东南亚一如佛教自上而下地推行或如伊斯兰教自下而上地传播,要发展并形成规模都需要广泛的人民基础。坦普尔(R.C. Temple)在梳理37尊纳特的年代时,不止一次地说明纳特传说与历史不符,也许有一些真实的史实掺杂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本土神崇拜发展至今,是缅甸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用历史的刻刀使37尊本土神蕴含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令人神往的历史尘烟,使其有血有肉、鲜活在我们的脑海,直至现代仍焕发着宗教文化的生命力,吸引着无数虔诚的信众。另一方面,本土神是相对于外来的婆罗门教神而言,它是本民族产生的神。虽然受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比如,37位本土神的众神之首帝释天就是源于婆罗门教,但本民族神还是占了大多数,进一步印证了本土神崇拜发展所蕴含的本土性。

2.2传统性

作为宗教,拥有一套完备的宗教体系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以及实施和践行,这也是成熟宗教的标志。在本土神崇拜里,“每个纳特都有他或她自己的祭仪、合适的仪式、典礼或节日,还有专门用来表演的场所和时间。”而在宗教现象中,“仪式在其经历、变形和独自循环发展中各个时期中的每一种形式,都促成了存在于那些处在较低级和较高级文化阶段上的民族之信仰中间的传统性。”传统性,即本土神崇拜世代相传,其宗教仪式、祭祀方法和节日庆典已经固化为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深深嵌入到缅甸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宗教仪式在理论上分为两部分,但是,这两部分在实际上又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一部分具有重要造型的或象征的意义,是宗教思想的戏剧性表现或宗教的哑剧语言;一部分则是跟灵物交际的手段或影响它们的手段。”2依爱德华·泰勒所下的定义看,缅甸本土神宗教仪式的内容在第一部分表现为:昔日建造的神殿、神庙依存。在蒲甘瑞喜宫大佛塔的围墙两侧,依旧挂着内37神和外37神的神像,供人们祭拜。在第二部分则表现为:本土神崇拜之完整的宗教仪式、祭祀方法和节日庆典被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在缅甸,正统的宗教观念和传统的价值观交织在一起,人民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区分不明,名目繁多的传统节日是缅甸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欢庆、纪念的意义,更具宗教、传统的内核。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与该民族的生产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它是一种社会文化习俗,能巩固和发展一个民族的群体意识。缅甸的传统节日中,就有两个重要的节日与本土神崇拜相关。

在缅历九月的祭神节,缅族人今天仍然崇拜以帝释天为第一位大神的37位本土神,尤其崇拜摩诃吉利神。缅族人认为摩诃吉利神是“护家神”,是“一家之主”,因此,几乎家家都供奉家神。摩诃吉利兄妹大山神是被火烧死的,因此,缅族人一般都用能够医治烧伤的椰子来供奉家神。每年的缅历四月,缅族人要买来上等的新鲜椰子,用作供品,椰子不能有任何损坏,椰身为绿色,椰子顶上长的须子不能折断,要完好无缺,越长越好。再买来三把上等的香蕉,将香蕉放在一个盆里,再将椰子放到盆里香蕉的上面,供在屋内南面或者东面的桌子上。椰子前面放上一盆清水、线香、拌茶等,作为供品。但不能点蜡烛,不能点灯,因为大山神兄妹是被火烧死的。中午12点以后,将供品撤掉。用藤条编制一个小筐子,将椰子放入其中,挂在屋子的正面墙上祭祀大山神。缅历七月以后,再换一个新的椰子供奉,一直到第二年的缅历四月再换新的椰子。如此循环,常年供奉与祭祀家神。

阿奴律陀王在错杀瑞品兄弟的刀彬村为他们修建神庙,塑造了金身,供人民祭祀。因其神龛设于刀彬村,祭祀也在刀彬村进行,故名“刀彬祭神节”。祭祀刀彬神一般在缅历五月十五。因为兄弟俩有印度血统,忌食鸡、猪肉,所以祭神时不能以鸡、猪肉、酒等作祭品。

“这些仪式特别容易退变为遗留。为纪念死人而供献食物或举行宴会,在发展的最后阶段终于变成了纯粹的传统仪式,大部分变为关于死人的温情回忆的表现,或活人的慈善事业。”每当上述两个祭神节到来之际,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本土神崇拜已经成为缅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受到了佛教的排挤,封建国王的反对,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但是千百年来,已经深深扎根于缅甸人的心里。

3 结语

不同的宗教或信仰所司的领域不同,佛主宰未来,而神灵掌管现在。在现代,祭祀神灵成为很多缅甸人的自觉行动,他们各取所需,供奉各种神灵,企望神灵保护自己摆脱贫困,过上好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缅甸人对神灵的信仰、崇拜和祭祀活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与日俱增。正如缅甸学者敏悉都在《缅甸信神史》(上古)中说的那样:“以混合信仰开始的我们的小乘佛教信仰,至今没有超越混合信仰的阶段。十分明显,那些想摆脱苦难,幻想发财致富的佛教徒们,置最基本的信仰三宝和业果于不顾,崇信咒符、祖先和神明的现象已经到了极点。”在现代,供奉和祭祀神灵已经成了除小乘佛教以外缅甸人的第二大信仰。而神灵信仰中的本土神崇拜,产生并发展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37尊个性迥异、立体鲜活的本土神见证了缅甸封建社会的风云变迁。在其中,你总能找到一个或多个心仪的神灵,愿意将自己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愿望寄托予他(她)。不能不说,本土神崇拜在宗教信仰林立的缅甸仍然熠熠生辉,在缅甸的历史和现代皆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圣达:《缅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R. C. Temple, The Thirty-seven Nats: A Phase of Spirit-Worship Prevailing in Burma, London: W. Griggs, Chromo-Lithographer to the King, 1906, p.

[4]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雪(1984.4),女,汉族,籍贯:河南,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南亚东南亚问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