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惰性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警惕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惰性思维

蒋晶巧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本文结合利用BCC语料库,分析了网络流行语词义的模糊性与引申性、作多种句法成分时组合缺乏规范性、不看语境随意套用这三大显著特征,明确指出网络流行语经济型原则背后隐藏的惰性思维折射了语言使用者思考的短促以及思想的浅薄,强调了语言使用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警惕惰性思维、注重用语规范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特征;经济型原则;惰性思维

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某一特定语境形成、快速传播并且被广泛运用于新语境的语言。字媒体公众号曾用十六个字评价某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不看语境,无视对象,随意使用,过度阐释”。

一、网络流行语最显著的特征

(一)词义的模糊性与引申性

网络流行语具有词义的模糊性、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某个词的词义原本是固定的,但当它作为流行语被大范围使用时便被赋了其新的词义,并且词义是模糊性、不断生成的。使用者只要在新语境下使用这个流行语,在此语境下流行词就新增了一个词义。

“神仙”的本义是“得道成仙的人”或是“神采清明洒脱,气概不凡之人”。1但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神仙”的词义就复杂得多。

(1)参加这个活动的都是什么神仙学生。(新浪财经官方账号2019-11-16)

(2)苹果和高通“神仙打架”背后的三大之争。(腾讯科技2017-01-29)

(3)花城、谢怜的神仙颜值你更爱哪个?(腾讯新闻2019-10-10)

(4)神仙单位!请病假要拍打点滴照片证明!(成都商报2018-10-22)

例(1)作形容词褒义,词义是“杰出的”。例(2)作名词,词义是“杰出的人或物”。例(3)作形容词,褒义,词义是“名演员聚集,阵容强大令人惊叹”。例(4)作形容词,贬义,词义是 “超出正常人意料之外、让人反感的”。“神仙”一词在不同的例句中理性义比较模糊,可形容一切杰出的事物,词义的引申性很强,词义从“高手”到“阵容强大”到“争奇斗艳”2;感情色彩义不定,可褒可贬。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词义都是以固定的义项呈现的、为语言使用者所共同认可的,引申义相对固定。但流行语的词义引申义过多,新造义是由个人(网友或是营销号)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下新造的,词义带有模糊性、随意性、过强的个人主观性等特点。

(二)可作多种句法成分,组合过程中缺乏规范性

网络流行语可作多种句法成分,比起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其他词语来说其搭配组合时缺乏规范性。比如网络流行语“可”:3

5f27a757cf70d_html_282f67d86303f6ee.png

现代汉语中“可”没有形容词的用法4,但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可”不仅可以作定语和谓语,还可以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的修饰,这种组合搭配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现代汉语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某个词能作什么句法成分以及其组合能力都是有规范的语料依据的。但网络流行语的组合能力以及成句能力如何却更加随意,网友可以不顾语法规范任意用流行语造句。

(三)不看语境,随意套用

网络流行语往往产生于某一特定语境,但当其被网友大量使用时,其意义和用法变异了,网友将该流行语随意套用于任何想使用的场合。

“不香吗”出自某视频APP上的一位捡垃圾的大爷,在视频里他指着自己的捡垃圾的小车说:“一个小时我就挣一百来块钱,你看这活埋汰,一百块钱买排骨它不香嗷?”在这个语境下,“香”是指食物味道好、气味让人有食欲,而后网络上出现了新的用法:

(5)你为什么要现在买手机,双十一的满减不香吗?(新浪微博 2020-4-6)

(6)我怎么报了个健身班,在家自己练不花钱不香吗?(新浪微博 2019-9-12)

(7)咸的豆腐脑不香吗?(微信公众号公路商店 2020-6-10)

(8)你看看,这新出的面膜不香吗?(微信公众号公路商店 2020-6-10)

“不香吗?”变成了“不好吗?不值得吗?”。例(6) 还是在用形容自己的选择,而例(5)、例(7)例则演变成了强迫他人同意说话人的立场的特殊语句,看似是委婉的商量语气实则却是逼迫的语气,意图将说话人的意志强加给听话人。例(8)中的推销话语则更甚,推销员都不再花心思向顾客描述面膜的功效如何,只用一句“不香吗?”便试图绑架顾客的思想。

二、流行语背后的惰性思维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马丁内提出的一个原则:人们倾向于用最少量的语言来表示最大限度的信息量。5很多文献倾向于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解释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的原因:其“省时省力”的表达方式,方便说话者或听话人更加快捷地表达或获得信息。

(二)经济型原则背后的惰性思维

网络流行语具有表意模糊、一词多义的特点。比如简单的“神仙”二字就可以形容惊人的美貌、强大的阵容、高手对决时的激烈战况,那网友们怎么会愿意花时间去仔细斟酌应该使用哪个更精确的词来传达呢?他们不愿意思考形容美貌是用“明艳”还是“淡雅”,形容能力超群是用“出类拔萃”还是“高世骇俗”因为使用简单直接的“神仙”二字就够了。

胡乱组合则更体现了网络流行语使用的随意性。由于使用人数的庞大、使用者语法素质参差不齐、造句更新速度快,我们很难对流行语进行语法规范。为了更快速直接表意,网友便新造了很多各种奇奇怪怪的组合和搭配。

生搬硬套、不顾语境使用流行语的现象则更严重。以上文提到了“不香吗”为例,流行语在表达说话者情绪的同时也折射了语言使用者的精神世界,不顾语境滥用“不香吗”折射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对他人指手画脚的时代,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与他人进行观点的碰撞,不愿意探讨,却意图一句话绑架他人思想。这是语言的匮乏,更是思想的浮躁。

(三)警惕惰性思维,重视用语规范

隐藏在网络流行语经济性原则背后的是正是语言使用者思维的惰性。过度简化的语言暗藏着我们思考的短促以及思想的浅薄。网络上低智的语言狂欢难掩语言底部的枯竭,我们的语料库正在变得越来越干瘪和匮乏。

而最令人担忧的是网络流行语对其庞大的使用群体——中小学学生的影响。中小学学生为何热衷于使用表意模糊、可四处套用的网络流行语?撇去追求新颖、从众等因素,原因之一是他们词语积累量还未丰富到能够准确表达各种有着细微的情感,其二是他们懒得思考该选择哪个词语。过多的使用看似传神实则简单粗暴的网络流行语削弱了中小学生对与细微差别词语的感受力,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无法领会阅读中细腻的表达,更不懂得推敲用词。

“语言的单一化正证明着人类大脑的萎缩”。摆脱惰性,让大脑思考起来,字斟句酌也是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1 何九盈.辞源[M] .商务印书.2016

2 陈小雪.网络流行语“神仙”探究[J].汉字文化,2020(09):126-128.

3 冉依琳.网络流行语“很可”的成因分析[J].汉字文化,2020(07):15-16.

4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5 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1980(04):4-12.

作者简介:蒋晶巧(1998-),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