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众创空间发展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地方工科院校众创空间发展路径探究

贾国辉 1 李娜 2

1、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2、内蒙古工业大学团委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建设是响应国家“双创”政策,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多种原因,具有鲜明学科专业特色、切实发挥创新创业基地功能的众创空间较少。本文以 A 学院众创空间为例,全面分析 A 学院众创空间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更好地服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发展路径

众创空间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资本化途径等方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各种资源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开放式、成本低、便利化等特点。某地方工科高校 A 学院众创空间从创新、创业、创意三个维度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自 2014 年成立至今获得国家级奖项 155 项、省级奖项 160 项。学生发表论文 120 篇、申请专利 40 项。在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如众创空间规模效应未充分发挥,管理模式单一、专业化运营能力不足,创新创业项目质量低、入驻团队数量、孵化企业数量等逐渐减少等问题。

一、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机制不健全。

目前该空间虽有固定办公场所,但是水电暖网等基础设施陈旧。创意文化氛围不浓,创客咖啡等空间常驻机构停滞。团队办公区、创客活动区分配不合理,部分办公设施不齐全,创业培训、技术指导、注册登记、代理记账、知识产权维护等功能少。政府、学校等部分支持政策缺乏长期性,部分管理制度未及时更新,难以满足空间发展需要。

2、人才聚集水平低,规模效应尚未发挥。

由于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小,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差,众创空间服务水平低、空间承载能力不高等原因,空间尚未在学生中引起广泛重视。导致空间知名度不高,创新创业项目和推广不足,项目质量差、成功案例少。以空间为基地培育各类原有项目以及通过推广、交流而产生新项目的规模聚集相应尚未完全发挥,空间有效利用率有待提升。

3、管理模式单一,专业化运营能力不足。

目前该空间管理模式为“自主管理”,空间运营及评判主体均为同一主体。空间内各类资源全部自主提供,尚未整合学校及校外企业资源。空间内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项目培育及孵化全部由学院统一负责。工作人员不足,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人员不专业并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及企业运营等实际经验,难以满足部分创客需求。

4、指导教师不固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指导教师尚未形成固定团队,一定程度上处于“每有比赛临时寻找指导教师”状态。专业课教师、理论型指导教师多,具备实际创业经验、聘请优秀企业家校友担任指导教师的少。同时,暂未聘请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并具备一定实战经验的同辈学生担任辅导教师。

5、对外交流少,协同共建空间水皮低。

空间内创客目前以本学院师生为主,其他学院师生为辅,充分挖掘、运用各类资源能力较低。较少组织团队参与国内外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以及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等各项赛事,较少邀请知名学者、优秀校友等参与各类项目。同时,较少与品牌众创空间联合开发各类项目、协同促进空间建设。

二、深化众创空间发展建设路径

1、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发展置于学科建设之中。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线上、线下开展讲座、培训,宣传校园优秀创新创业事迹。不断激发师生创业意识,全员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充分提高空间粘性。

2、打造品牌众创空间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科学合理空间布局,不断构建和提高空间内部创业生态和创业舒适度。以学科专业为主,着力打造自身特色,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合理设置空间分享模式,在空间硬件、信息资源、常规服务等方面注重资源分享。加强政校企合作,强化对外交流,逐渐打造品牌众创空间。

3、完善空间管理模式

结合实际情况,逐渐转变空间管理管理模式。分阶段、分项目、分团队将空间管理由“自主管理”向“学校+企业”、“学校+学生”、“学校+企业+学生”等模式转变。管理主体固定,管理模式可灵活变化。将众创空间运营方和评判方分开,有助于空间不断发展提高。

4、专业化标准化管理

提高入驻空间创新创业项目质量,着力培育具有一定市场前景、开发潜力大、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项目。优化提高管理团队服务水平和能力,培养专兼职创业导师,开展系统培训、调研、学习,不断提高空间专业化运营能力和项目指导能力。以培养学生、服务项目为主,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提供各类服务,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创新创业工作。

三、结语

高校众创空间应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创客等多方资源,以众创空间为核心形成完整创新创业生态圈。协同发展释放规模效应,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崇明,于源,孟宇,崔秀娟,李寅,马延和.利于专业化众创空间可

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9(14):25-31.

[2]刘绪军,桂德怀.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及推进策略[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18(24):94-96.

[3]柳艾岭.简析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众创空间的建设[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7(12):83-84.

[4]刘广,阮锦强,马小惠.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

践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2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