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套路化的背后:“文本意识”与“归类意识”并重——浅谈诗词鉴赏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去套路化的背后:“文本意识”与“归类意识”并重——浅谈诗词鉴赏的策略分析

齐志伟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 163711

摘要:在高考语文试题求变的今天,诗词鉴赏却一直以“稳中求变”的态势出现在考生面前。“稳”的是试卷上不变的位置和主客观结合的固定题型;且试题设置与《考试大纲》相吻合,侧重考查鉴赏评价这一能力等级,要求考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且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变”的是诗词取材范围的多变和题目设置的灵活性。变化之中越来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中不再出现套路式的作答,所有的答题套路都建立在真正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但由于诗词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加上考生有限的文学素养,读懂诗歌成为越来越多考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其实并非考生读不懂,而是缺少有效的答题策略,不能有的放矢,自然就无从下笔。接下来,笔者将以高考试题为例,一起探讨诗词鉴赏的策略、要领。

关键词:诗词 ;文本意识 ; 归类意识

一、读懂诗歌,把握命题方向

从2017年试卷结构变化以来,诗词鉴赏一直以固定的题型出现在考生面前。近三年来,考查的题材主要集中在“诗”这一文学体裁上,唐诗、宋诗反复出现,且不避讳名家作品,如欧阳修、苏轼、白居易、李贺等名家作品出现在试卷上,让考生不再陌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课堂上要注意对这些名家作品风格的鉴赏,学以致用,由已知推出未知。此外纵观近十年高考真题,从15年开始,侧重考查“诗”这一文学体裁,其中唐诗考查9次,宋诗考查4次。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注重对唐诗的考查正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而2015年以前,宋词和唐诗、宋诗均有考察,甚至连乐府诗也出现在试卷上。如果以五年为一个阶段,那下一个五年诗词鉴赏中文学体裁的考查会不会有所变化呢?这就要求考生要注重多种文学体裁的积累,唐诗、宋词、元曲等都要有所掌握。只要是我们教材中出现过的文学样式,都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所以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学习,由一首诗通一类诗,进而掌握这一体裁的基本样式。当然不管考查诗、词,还是元曲,都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诗词储备,文学素养,能读懂,此外 还要掌握一些问题的答题策略,这样才能在诗词鉴赏这块“最难啃的骨头”上“啃出高分”。近三年全国卷主观题侧重在诗歌内容理解上进行考查,再往前追溯,这样的考查方向依然有所体现,这说明高考一直侧重对诗歌内容理解程度的考查,这是读懂诗歌的关键,对考生的文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应是语文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面对这样的考查方向,考生读懂诗歌显得尤为重要。

二、整体着眼,注重文本意识

在做诗词鉴赏时,考生要从整体着眼,通观考查的内容和考查的方向,然后再有针对性进行分析、鉴赏,分析鉴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真审读。

(1)读题目。有些诗词题目会交代其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写作目的等,认真审读题目是理解诗歌的“钥匙”。例如2019年全国卷一 《题许道宁画》,题目中就已经向我们交代了作者所写诗歌是为许道宁画所题,整首诗都是在对许道宁的画进行评价,考生若在做题时一直记住这一点,14题的C选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就很容易判断了,很显然,“今在一窗间”应为画中之物。

(2)读作者。诗词的作者我们一定要认真看。对于熟悉的名家,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我们要学会课内知识的迁移,通过这些作家其他作品的学习,将已有的知识构成迁移到本道题上。其实这就是诗词鉴赏中常用的手法“知人论世”。例如陆游的作品,大多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等;苏轼的作品中大多表现个人的洒脱、旷达;杜甫的作品中则表现其对现实处境的担忧,对百姓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等。这些都是我们课内所学,都是我们在对相关作品鉴赏分析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高考不可能考查课内所学,但一定会考查考生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所以高考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名家其他作品。例如2017年全国卷二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问道:“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考生通过分析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再联系题目,联系作者苏轼的诗风,很容易得出答案“旷达、洒脱”。此外还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朝代更替之际,作品主题多表现民不聊生的凄苦,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建功立业的雄心等。

(3)读注释。诗词鉴赏给出的注释一定要认真看,往往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或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诗词内容,或在试题中有所体现。例如2017年全国卷二《送子由使契丹》,注释中提到李揆的典故,且写道李揆“怕被扣留”,这样就能看出苏轼化用典故的用意是表达对弟弟的担忧,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而不是体现他的谦虚,这样14题就迎刃而解了。注释中出现的典故一定要认真分析,作者要么正用,表达与典故中人物相同的志趣;要么反用其典,总之必有用意。

(4)读主观题,帮助解答客观题。近三年诗词鉴赏高考题采用主观题加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考生在理解诗歌时,可参考主观题的四个选项,这样能对诗歌有一个大致了解。毕竟主观题里只有一个是错误选项,且错误选项为局部性错误,这样对四个选项的审读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内容并帮助我们作答客观题。

当然,以上几个步骤的解读都是为了帮助考生解读诗词本身,这才是最终目的。所以考生不要只关注试题本身,而忽略了文本的阅读,其实所有题型的解答都必须立足文本,诗词鉴赏也一样。注重文本意识,抓住题目、作者、诗词本身,读懂诗歌,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内化体系,注重归类意识

考生在答题时,往往答非所问,或者思路混乱,无从下笔,得不到分。究其根源,是考生对诗词鉴赏的知识体系掌握不清导致。如果在复习时,老师能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知识脉络,考生内化于心,熟记于心,这对解题将大有益处。近几年高考题主要从情感、语言、诗句理解、表达技巧、结构作用等方向命题,其实诗词鉴赏经常考查的也就这几大类。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进行归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可以将诗歌按题材进行分类:

(1)赠友送别类多抒发离愁别绪等;(2)羁旅行役类表达的情感常有飘泊天涯、身处异乡的孤苦寂寞等;(3)咏史怀古类诗词常借古讽今、借古喻今,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4)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主要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或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5)边塞征战诗或表现士兵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或表现常年征战在外对家人的思念等。

此外还可从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归类识记。当考生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时,作答时就会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随意“调遣”,为我所用。所以只有将各类知识点分类识记,了然于心,考生才会问有所答,取得高分。

把握近几年命题方向,发掘其试题规律,我们发现如今的高考试题不再是曾经的背一背就可得分,它越来越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文学素养,侧重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诗词鉴赏复习备考不可以简单的套路化记忆,要注重“文本意识”,认真审读诗歌的有效信息,注重“归类意识”,知识内化于心,自成体系,这样才可保证理解、读懂诗歌,进而能够有效作答。

参考文献:[1]高考诗歌鉴赏题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 刘翠环.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探析其教学方法的创新[J]. 顾燕.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