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纹纷缬隐螺青——论哥窑的残缺之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碎纹纷缬隐螺青——论哥窑的残缺之美

钟萍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403

摘要:本文以哥窑的发展历史脉络为线索,分析哥窑瓷器的独特外观,探究宋代哥窑瓷器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得出其化腐朽为神奇的残缺美也是艺术发展的支流,工艺特征和文化内涵需要更进一步的深挖细掘。

关键词:哥窑 裂纹 青釉

  1. 哥窑瓷器的独特外观

哥窑与汝、定、官、钧窑齐名,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是当时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官窑,其出土器物历来珍贵。元代末年成书的《静斋至正直记》是古代文献中对哥窑最早的记载。明代《宣德鼎彝谱》也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

当代研究人员习惯把一类胎色较深、施青灰色或米黄色厚釉、釉质润泽如酥、釉面开有大小深浅不同裂纹的瓷器称作哥窑产品。传世哥窑瓷器造型除碗、盘、洗等外,其他多仿商周青铜礼器造型,如鼎式炉、簋式炉、贯耳瓶等,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感。 传世哥窑瓷器在外观上常呈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聚沫攒珠”等特点。其釉面开有交织如网的裂纹,统称“百圾碎”。小纹路呈浅黄色,大纹路呈灰黑色,因此有“金丝铁线”的说法。“紫口铁足”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哥窑瓷器胎色较深、施釉较厚,在焙烧过程中,器口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映岀紫黑色胎骨,为避免釉与垫饼粘连采用垫饼垫烧的瓷器,底足需要用刀片刮釉,因此会露岀铁黑色的胎。传世哥窑瓷器釉面光亮润泽,釉中气泡密集,犹如“聚沫攒珠”。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

  1. 宋代哥窑的的时代风采 宋代哥窑瓷器具有独树一帜的时代特征,其造型大多仿青铜器,给人以古拙、沉重、浑厚之感。哥窑器物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胎呈土黄色,似欠火力。釉质凝厚,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瓷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瓷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粒,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数量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传世哥窑盘和碗出土器物最多,尤其是葵花形盘类器物,贯耳瓶、壶、鼎、炉、洗等也为宋代哥窑所盛行。 清代乾隆皇帝有着独特的艺术品位,对历代古器喜欢进行鉴别欣赏,揣测把玩之际有感而发更是喜欢留下墨迹,诸如书画、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无不留有其鉴赏痕迹,书写或镌刻御制诗句品评,瓷器中尤以汝窑、官窑、哥窑瓷器为多,有的还刻有甲、乙、丙、丁等字样,揣度这些器物的优劣等级。清宫秘藏的两幅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绘弘历鉴古图,画中均有传世的宋代哥窑及官窑瓶、炉、盘等,可见这些瓷器在乾隆时期已经十分珍贵。皇帝吟咏之作中亦有21首专门评论哥窑与仿哥窑瓷器的诗句。

  2. 化腐朽为神奇的残缺之美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窑均以开片纹作为釉面装饰,汝窑和官窑为本色细碎纹开片,哥窑开片则由大、小两种结合形成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哥窑瓷器釉为石灰硷釉,这种釉烧成温度高,粘度大,一般常温下不易流动,因而其釉层能施得很厚,有的器物胎、釉几乎一样厚,因而使釉质越显温润,器物外观饱满,加之釉面呈现的大小开片纹饰,更使器物洁净雅致。此瓶釉面开片斜向相接,纹路自然有序,排列整齐,反映出窑工控制纹片工艺的高超技艺,这种破碎美越衬托出器物的庄重、高雅。 哥窑多贯耳瓶,瓶多直口,长颈,腹部扁圆形,底承圈足,口沿两侧相对贴两圆形贯耳,与瓶口平齐,耳中空。口耳相连,加重了口部的力度,与腹部形成上下对称构成视觉上的和谐,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通体满釉,开细碎纹片,这种开裂打破了单一釉面给人视觉带来的单调感,釉面有了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自然天成,显示出静穆,优美的韵致。哥窑出土的盘类器物盘口沿下部多有一周较为明显的积釉,这是因为哥窑的釉质为石灰硷釉,烧制时釉质融熔,口部的釉料下流,口沿处釉层较薄,下部形成一层积釉,这种现象一般多出现于盘、碗类器物,为哥窑的一项重要特征,非人为的操作虽然给人一种古拙不精致之感,但是青釉的玉质却起到了很好的调和作用,给人一种崭新的审美享受。

  3. 结论 哥窑研究的参考文献不多,种种相关文献资料更是在辗转抄袭中使得其学术价值大打折扣。但是哥窑器物包含的造物艺术和审美观念值得研究者们分析细探,其中包含的的工艺特征和文化内涵也在后续的考察工作中进一步刷新已有的认识。艺术的历程是走向未来的,我们在吸纳博学鸿儒的智慧和心力时也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耿宝昌.宋代哥窑瓷器赏鉴[J].紫禁城,2017(12):14-21.

[2]汪春香. 宋代陶瓷花器的艺术特征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3]元丽莉. 基于本土文化理念的龙泉青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8.

[4]陈显求,陈士萍,周学林,李家治,朱伯谦,牟永抗,汪济英.南宋郊坛官窑与龙泉哥窑的陶瓷学基础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4(02):208-225+261-263.

作者简介:

钟萍(1997—),女,汉族,籍贯:江西省赣州市,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