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语文与审美教育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2

新时期小学语文与审美教育的融合

刘力菲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 邮编: 636000

摘要: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小学语文中,深入推进审美教育的实施进程,可有效健全学生的道德思维构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审美,就是领会事物或作品的艺术美。审美具有三个档次:(1)条件反射式审美,由审美对象的美、色、音等外部形式的美刺激感官而引起的美感,它不需要进行联想、想象等活动。(2)直觉式审美,即在对对象的观赏中,主体的情感、想象和联想等创造性活动在瞬间综合为一种审美的感觉,这是常人的审美。(3)有为而为的审美,即有明确目的性和品评能力的审美。在语文教学中,便运用了第三层“有为而为”的审美艺术来发掘语文课本里的美。这样,审美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形成了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对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有效性

当前阶段,我国正着力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审美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的塑造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关键阶段。以下对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第一,从长远发展来看,教育是国之根本,通过开展审美教育可深化教育目的,保证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第二,审美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其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三,审美是人的正常能力之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环境。

2小学语文中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

2.1用审美的视线去鉴赏语文

在语文课本中,有着很多的杰出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利用特定人物、事件来展现一定的情感,在诗词歌赋中诗人利用诗词语句所特有的风格韵致来展现情感。所以,在语文课本中,审美的目标就是风韵、特定人物、事件和情感。为此,笔者将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去进行审美。

2.2用诵读的方法感悟文章

诗词的神韵之美在语文课本中,有着很多优美的古文。这些古文有着唯美深沉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洪亮坚定的音调、融洽的声韵,让人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古文强烈的美,适合朗诵、阅读。要想享受到美感,只需依照古文的节奏方式,用有起有伏的语调进行朗读即可。在诵读时,去感受古文所表达的感情内容,用心去领会古文的气势与风格韵致。如朗读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可以感受到伟大领袖崇高、博大的内心世界;朗读《故乡》可以真切地感受伟大思想家痛彻心扉的呐喊;朗读《寄园情》能充分体会学生对教师的感激和愐怀之情。宋朝诗人苏东坡就说过“三分诗、七分读”,一篇诗文,重点在朗读,读得好,便会使诗如活了一般,使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体会到诗文蕴藏的美。

2.3在实践中寻找美

常言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语文课中,进行一些内容充实,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识,也能够提升学生对没的感知能力。法国著名的雕刻家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气勃勃、缤纷多彩的自然界给美带来了不可言说的礼物,给人类带来了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在语文课中,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能更加真实地感受自然的美,去聆听花草树木的语言学带领学生去到艺术的城堡,去感受艺术佳作中透露的情感、底蕴,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中,去细心观察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语文课文中的《风筝》一文,写的是儿童在放风筝时欢乐有趣的事,情景表现得非常优美。但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过放风筝的感觉,便不能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中展现的情感。为此,笔者便在课前组织学生放风筝,去感受一下放风筝的感觉,然后再讲解这篇文章,这样一来,学生便结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再加上课文的描述,在脑中产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景再现,从而捕捉到文章中蕴含的美的气息。而在课文口语交际一栏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的训练中,笔者便带领学生在校园周围散步,让他们细心地去聆听、去观察、去接触、去探究春天的美,并让他们记下自己对春天的发现,并在课堂中展现出来。

2.4用情感体验法体会情感美

文章都要表达作者某种情感,读书其实就是体会作者感情的过程,读者往往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达到与作者共鸣。语文课文中学习也要如此,首先要设置一个特别场景,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才能与作者共鸣。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把热爱祖国的情感,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把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融于“法兰西万岁”五个字中。这些情感,只有用心用情去体会,才能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感情。为此,情感体验法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

2.5用人物塑造欣赏法感受人物的美

从语文课本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的具有“美”的特点的人物。例如课文《小院》中的“小大嫂”纯朴、善良、热情大方,《木兰诗》中的巾帼女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替父从军,《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虽然是平凡的教师,但对教育事业无限的依恋、热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介绍,自己去感受、研究人物形象的美,让学生在脑中去刻画自己感受到的人物的美,从而使课文中的人物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成为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然后才对其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神态进行分析,体会其直接美,接着借助环境的烘托,他人的陪衬来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整体性格特征,并在欣赏人物美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当然,语文课文中除了这些“美”,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制台见洋人》的制台、《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这些“丑”不具备美感,正因为对这些反面人物进揭露否定、嘲讽才激起人物的憎恨,从而使学生或读者更加向往美好事物。

2.6拓展阅读空间,多资源体现美

语文的教学内容不仅限于教室或书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书或文章。有价值的书籍或文章经常以奇妙的内容,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思维影响读者。好的作品会从不同的角度攻击错误的思想并赞美崇高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丑陋与美丽的区别,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也是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鼓励学生发现美并创造美。例如,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精美文章或古代诗歌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分歧思维,并不断丰富想象力。此外,让学生参加一些设计,绘画和其他活动,让他们自己创造美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运用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多地去感受美,从而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实现大纲中要求的“陶冶爱美的情趣”的目标,让学生感到思想与美的陶冶。

参考文献

[1]胡振华.审美教育是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J]中国教师,2016(S2):146

[2]廖明会,黄春英.审美教育: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4):106

[3] 杨晓楠 .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回归 [D]. 天津 : 天津师范大学 ,2017.